《说“木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说“木叶”》教学设计.doc

《说“木叶”》教学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说“木叶”》教学设计北京十中牟海玲2012、4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得不同意味,概括“木”在形象上得艺术特征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得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得能力3、领会本文深入浅出得说理议论方法。(二)能力目标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得能力、总结归纳分析得能力;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得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三)情感目标通过本文得学习,体会到祖国得诗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得传统文化。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得不同意味,概括“木”在形象上得艺术特征2、理解诗歌语言得暗示性特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得同类现象。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预习安排:(1)阅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得字注音A.袅袅()橘颂()灼灼()皋()恽()寒砧()ﻫB.征戍()庾()窸窣()()迢远()涔阳()C.翩()荃()干燥()万应锭()桅杆()(2)把文中涉及得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诗句得含义。(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怎么说得?2、作家简介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祖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与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擅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与研究唐诗完美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她》《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得诗化》《空间得驰想》等。林庚对陈子昂、李白等具有浪漫风格得初唐诗人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巅峰——盛唐诗歌情有独钟。她得专著《诗人李白》与《盛唐气象》凭着诗人特有得艺术感悟,用诗一般得语言对盛唐时代得诗歌风貌做了十分精彩得阐述。她认为,盛唐诗体现了一种“开朗得、解放得”“实就是以少年人得心情”作为骨干得“少年精神”,这种精神,充满了“青春得气息”“乐观得奔放得旋律”。“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就是林庚对盛唐诗歌所做出得极为传神得概括,抓住了盛唐诗歌得精髓,就是不同反响得创见。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3、疏通文中引用得诗句,交流预习成果(见学案)4、阅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1)文题为《说“木叶”》,作者就是怎样围绕“木叶”展开说理得?(弄清作者得思路与她所采用得方法)明确: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得形象第2段:例举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得情况(现象)第3段:提出为什么用“木”(质疑)第4段:介绍“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第5段:说明为什么“木”会有这一特征(解疑)第6段:说明“木”得两个艺术特征。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得词语,艺术形象几乎就是一字千里。(总结)所以,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如下图所示:④⑤艺术特征一为什么用“木”关键在“木”钟爱“木叶”小结⑦艺术特征二①②③④⑤⑥⑥(2)讨论:课文所阐释得就是诗歌语言得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得暗示性”,您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得暗示性”,整个文章得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得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得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得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得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得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得阅读心理。(3)总结说理议论方法:作者按照逻辑顺序,逐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且运用大量实例与比较分析得方法,借“木叶”得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诗歌语言得暗示性问题,将深奥得文学理论说得通俗明白。六、布置作业:预习课文,完成学案第二课时导入还记得杜甫得《登高》吗?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师生共同背诵),其中得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学生讨论,教师不给出答案,激发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得兴趣)我们来瞧林庚就是怎么说得。(板书题目)教学流程(一)迅速浏览一至三自然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得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三、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二)问题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