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木兰诗》赏析.doc

《木兰诗》赏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巾帼之乐府之奇葩巾帼之颂歌在我国古代璨若星河的诗歌作品当中,文人诗歌深刻地体现着当时的文学风貌和文人们的生活状况,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主体部分。与此同时,民间诗歌作为一种在内容与语言上与文人诗歌截然不同的诗歌类型,在诗歌史上与文人诗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作为一种出自于民间、传唱于民间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还对当时的文人创作和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民间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精华。提到民间诗歌,就不得不提及在汉唐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的乐府诗。因为乐府诗中大部分都采自民间,并且这些民间诗歌曾大放异彩,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收集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木兰诗》和《孔雀东兰飞》可以称得上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因而被后人并称为“乐府双璧”。一、乐府诗的由来“乐府”原本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关,其主要职责有:制定乐谱、训练乐员、搜集歌辞。“乐府”作为一个国家机关,最早出现在秦朝,但因为秦朝统一的时间短,百废待兴,因此,虽有乐府之名,却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依旧设立乐府,掌管音乐。不过汉代早期民生凋敝,乐府并没有起到采集歌诗,上达天听的作用。直到汉武帝时期,经过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乐府的规模才得以扩大,其搜集诗歌,体现民情的作用才得到发挥。汉武帝以后,乐府采诗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认同。到了萧梁时期,“乐府”从官署名演1变成了一种诗体。在民间和文人之间广泛流传。当时,人们把所有能配乐而歌的诗体,称为“乐府”。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官署,其中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采集诗歌,所以,乐府诗中有很多都来自民间,多反映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反映人民的劳苦生活和男女淳朴的爱情。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易懂。同时,乐府作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不仅继《诗经》之后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对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还奠定了诗歌历史上五言诗的基础,对歌行体影响显著。《木兰诗》二、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木兰诗1、完整、新奇的叙事结构,详略得当的内容安排、完整、新奇的叙事结构,乐府作为一种配乐而歌的诗歌体裁,常用对话和独白的形式来进行叙事。但在众多乐府诗集当中,像《木兰诗》这样叙事完整且情节离奇的乐府诗并不多见。《木兰诗》采用顺叙的叙事手法,非常完整地记叙了木兰为何代父从军,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情况,归乡后的情景,其情节的完整性不亚于一部短篇小说。而且,诗歌不仅情节完整,还曲折离奇。这就在于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中的悲剧化为艺术上的喜剧。木兰因为可汗点兵而父亲年迈、又无兄长可以替父出征而被逼代父从军,作为一个生长于闺阁中的少女而言,实属悲剧。因此,文章的开头弥漫着一股悲剧的气氛。特别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类的语句,何其心酸!但诗歌没有将这种悲剧气氛弥漫全篇,而是在木兰凯旋之后发生了转2折。一家老小团聚,而木兰则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恢复了女儿身,悲剧气氛一扫而光。最后,诗歌还用一个幽默风趣的问句结尾,让读者不禁莞尔。如此曲折的情节,堪比莎士比亚的《汉姆雷特》。《木兰诗》除了情节曲折离奇外,在内容的安排上有详有略。这也正是诗歌为什么能将如此完整离奇的情节浓缩在这么一首篇幅短小的乐府诗当中的原因。木兰代父出征十几年,期间肯定会经历很多事情,但诗歌并没有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木兰出征十几年的经历上,仅仅只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短短四句二十个字来高度概括,语言非常凝练。相反,诗歌集中描述了木兰出征之前的准备、征途中的情况和归乡后的情景,特别是对木兰出征之前心理活动和归乡后对镜梳妆的描写,真实细腻,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更好地为主题服务。2、丰满、真实的形象塑造、丰满、真实的形象塑造形象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只要读完《木兰诗》,花木兰的形象就会深深地植入他的心里,这也正是木兰从军这个传奇故事经久不衰的原因。在《木兰诗》中,木兰是一位沙场英雄,但同时又是一位贤淑、俏皮的少女。她有思想有情感,有血有肉,所以说,《木兰诗》在人物塑造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从“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勤劳但又柔弱的木兰;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孝顺、深明大义的3木兰;从“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多愁善感但又坚强独立的木兰;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不慕虚荣,不谈名利的木兰;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天真、爱美的木兰。以上都是对木兰的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