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巩宝平在汉代中国传统文化由上古三代的神祗文化过渡到人文文化初步形成一种伦理一政治型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传统节日风俗也初步定型并深远地影响了此后古代节日的发展。研究其时节日的基本特征对于了解传统节日在趋定型期的历史存在是一件必要且相当重要的工作。本文结合对汉代历史文化背景的考察从节日解释的神秘化、节日内容的伦理化和节日载体的互动性三方面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干虑或有一得敬请同仁时贤指教。一、节日解释的神秘化节日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都与其时的历史文息息相关。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来看汉代正处于中国古代宗教的萌生阶个社会文化的神秘气氛相当浓烈在民间社会尤其“充满着浑厚的原始信仰崇拜的气氛”。主要表现有巫术崇拜兴盛朝廷燕齐方士、越胡巫觋活跃则“街巷有巫间里有祝”西汉后期谶纬之风渐炽朝野无不热衷于此汉初年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儒学也出现“神圣化的儒学”、“谶纬化的儒学”和“阴阳五行化的儒学”神秘化趋向东汉中后期灾异论等迷信思想的发展促使原始道教最终形成等等。感于当时社会文化的神秘性今人多认为汉代是个“迷信社会”、“神鬼横行、谶纬迷信的时代”、加“神鬼与谶纬大行其道的时代”“等等。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各种民俗文化事象多被赋予不同程度的神秘色彩汉人对节日的解释尤其如此因而使汉代节日具有解释的神秘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死亡讳忌与节日解释的神秘化。以上已节旺为例先秦时社会上就有万方数据民俗研究“祓除衅浴””、“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等习俗。西汉初一仍其旧保留了上巳祓除不祥的神秘色彩如“武帝祓霸上还”、“三月祓还过轵道”。但到了汉代后期人们在解释该节来源时渐渐与死亡之事相联系如东汉经学家郑玄为铸记?曲礼砷中的“告丧曰天王登假”作注日“登上也假巳也。上巳者若仙去云耳。”尊者亡故讳之以上巳成仙将上已冠名的节日同死亡相联系使人们对上巳节的解释更加神秘化。这种以死亡讳忌解释节日的思路在后来的节日历史发展得到进一步继承如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引用汉章帝时平原人徐肇三』初生三女、不出一月俱亡后为避忌亡亲解释三月三临河祓禊之俗”。二者记载相隔有年但同工之处在于将上巳节和死亡之忌及不测之灾联系起来通过神秘化的节俗解释增添节日的神秘色彩。在汉代节日中这种解释的神秘性特征并非个案而是相当普遍的共象。如寒食节中的禁火寒食之俗在汉代人看来它与龙忌之禁有关史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为了维持这种禁忌习俗“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为寒食节俗酒等节日习文本记载将九月九节俗追溯至东汉按照文本记载的解释应晚于事实解释的规律桓景避灾故事的流传与对节日的类似诠释应当早于南朝而始于汉晋之时而其所依据的思想观念和解释模式则又可渊源至汉盖汉代节日解释的神秘化特征对后世之影响也可见一斑。其次神化的历史名人与节日解释的神秘化。如伍子胥和屈原被奉为神仙与五月五节俗的神秘解释化就是如此在汉代会稽郡上虞县当地民众将伍子胥神奉为水神作为五月五节俗的迎祭对象为该节日的解释增添了神秘性。东汉的邯郸淳《曹娥碑》记载曹娥父曹盱“能抚节案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万方数据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此处伍君即曾为吴相的楚人伍子胥又据史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沂涛婆娑迎神。”《会稽典录》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弦歌为巫。五月五日於县溯江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控两种史料对照来看曹娥父五月五日所迎伍子胥实为“婆娑神”即水神的化身。在其他地方也有历史名人神化和节日解释神秘性相联系的情况。如在楚地屈原被神化为“水仙”、至晚在汉晋之际就跻身为五月五节日的受祭对象。如晋人王嘉《拾遗记》载“屈原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趋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代神化历史名人与节日的神秘化解释从寒食节中仍可得到反映如当年并州刺史周举为革除冬日长期寒食对于太原郡民的苦扰曾到介子推庙中作吊书谕神“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笛姑不论这种疏导民意的方法收效如何只是从中可见人们在寒食过程中还有一个地方神供地庙中将历史上的这样一位名人神化并和寒食节俗相联系其中有悼念意但也为寒食节的解释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总之上述两种神秘化诠释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节日解释系统为节日增的神秘性假于此汉代节日在内容上得到了进一步充实的同时也为我们代节日解释的神秘性特征提供了较佳的视角节日发展史与节日诠释史实现展即德人皮柏所言“与节庆历史同时并行的是节庆诠释的历史”∞。二、节日内容的伦理化先秦时代祭神重神的神祗文化在国家政治中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