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環境中學生感受的教學面貌與學習成效及對教師滿意度之關係.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9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網路教學環境中學生感受的教學面貌與學習成效及對教師滿意度之關係.doc

網路教學環境中學生感受的教學面貌與學習成效及對教師滿意度之關係.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網路教學環境中學生感受的教學面貌與學習成果及對教師滿意度之關係林群傑陳龍川南台科技大學資管所台南縣永康市南台街一號摘要有效的教學必須同時考慮三個層面(Anderson,Rourke,Garrison&Pelz,2001),就是教學設計和組識、促進互動討論以及引導教學活動;這三個層面是表徵教學面貌(teachingpresence)的重要元素。在網路教學環境中,一個教師要有效的實現這三個層面,即呈現有效的教學面貌,其採用的方式應該與傳統教室教學有所不同。例如,傳統的教學採用面對面方式,師生的互動討論可以藉由肢體語言(聲音、手勢等)的幫助,教學因而可以順利進行;而在網路教學環境中,缺乏面對面的溝通,教師只能利用一些互動的線上工具(例如討論群)以促動學生間的熱烈討論。因此,過去的研究指出,網路教學的教師要花費更多的心力以確保學生能順利完成整個學習活動。而網路教師這些心力投入後所呈現的教學面貌到底為何,其對學生的學習有何正面的結果,正是本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討學生在網路教學環境中所感受到的教學面貌,對自評的學習成果和對教師滿意度之關係。研究的母群為九十二學年度上學期選修南台科技大學全程網路教學課程的學生,樣本為其中之四班學生,共123人。樣本學生透過網路全程參與整個學期之學習活動,並於期中接受本研究之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教學設計和組識」、「促進互動討論」、「指導教學」三個層面的教學面貌以及「對教師滿意度」和自評的「學習成果」等項目,目的在瞭解學生對整體課程互動以及教學活動之感受,並藉以探討學生感受的「教學面貌」、「對教師滿意度」和自評的「學習成果」之間的關係。本研究的問卷改編自Shea,Pickeet&Pelz(2003)的研究,其信度係數(Cronbachalpha)大致符合本研究之需求。本研究的結果如下:學生感受到的教學設計和組識面貌,與其對教師滿意度有顯著的正相關(r=.763),與其自評的學習成果也有顯著的正相關(r=.669)。學生感受到的促進互動討論面貌,與其對教師滿意度有顯著的正相關(r=.802),與其自評的學習成果也有顯著的正相關(r=.671)。學生感受到的指導教學面貌,與其對教師滿意度有顯著的正相關(r=.719),與其自評的學習成果也有顯著的正相關(r=.640)。學生感受的「促進互動討論」與「教學設計與組織」這二個層面的教學面貌是預測其自評的「學習成果」的重要指標。學生感受的「促進互動討論」與「教學設計與組織」這二個層面的教學面貌是預測其「對教師滿意度」的重要指標。關鍵字:網路教學、社會面貌、教學面貌、學習成果、滿意度前言網路教學之所以成為現今教學媒介的原因不外乎它的互動性、適性教學、學習者控制、永不疲倦、不受時間限制和記錄分析學習情形等特性。(張霄亭、朱則剛,民87),但目前國內的網路教學大都是以技術面為導向,只是把教材內容放在網路教學平台上,供學生瀏覽,師生之間教與學的互動較弱,可能會導致學習成果不彰或對教師的教學感覺不滿意。Anderson,Rourke,Garrison&Pelz(2001)指出:有效的教學必須同時考慮三個層面,就是教學設計和組識、促進互動討論以及引導教學活動,這三個層面是表徵教學面貌(teachingpresence)的重要元素。在網路教學環境中,一個教師要有效的實現這三個層面,即呈現有效的教學面貌,其採用的方式應該與傳統教室教學有所不同。例如,傳統的教學採用面對面方式,師生的互動討論可以藉由肢體語言(聲音、手勢等)的幫助,教學因而可以順利進行;而在網路教學環境中,缺乏面對面的溝通,教師只能利用一些互動的線上工具(例如討論群、聊天室等)以促動學生間的熱烈討論。因此,過去的研究指出,網路教學的教師要花費更多的心力以確保學生能順利完成整個學習活動。而網路教師投入這些心力後所呈現的教學面貌到底為何,其對學生的學習有何正面的結果,正是本研究想要探討的問題。文獻探討Bransford,Brown,Cocking,Donovan&Pellegrino(2000)在其《人們如何學習(HowPeopleLearn)》一書中,強調有效的學習環境應包括四個中心:1.以知識為中心:要讓學生知道什麼、完成什麼及如何提供學生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來學習。2.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興趣、能力為主,老師站在促動者角色幫助學生學習。3.以社群為中心:鼓勵學生分享,提供相關環境讓學生發問和合作學習。4.以評量為中心:提供機會去讓學生檢視自己的思考過程和得到回饋以建立新的瞭解。以上的四個中心說明了人們如何有效率地學習,先是由老師設計要達到的學習成果,再考量學生的能力、興趣以及先備概念等,幫助學生建構新知識與現有知識之間的橋樑,並維持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