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是你****盟主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选题1.列宁在1913年所著的《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认为《宣言》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后来在斯大林的评价中,又盛赞《宣言》为马克思主义的“歌中之歌”。这些言论意在强调A.马克思学说改变了俄国的历史命运B.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苏俄革命影响深远C.《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D.马克思主义是斯大林体制的精神支柱2.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主要的、真正的、实际掌握了全部政权机关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另一个是补充的、附属的、监督性的政权,即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由此可见A.二月革命缓解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B.反专制成为当时俄国各阶层的迫切愿望C.二月革命背离了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D.当时俄国局势正处于过渡的不稳定阶段3.下列俄国历史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是①二月革命爆发②《四月提纲》的发表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④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被占A.②①④③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4.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在诞生后一直受到共产国际的指导。在某次会议上,中共中央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指导的情况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5.《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这种做法A.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C.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D.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6.蒋介石曾称:“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因此他判断,“国军如能在上海多保卫一二个月,将可引起国际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应不惜牺牲,尽力固守上海”。后来,淞沪会战中,这一策略的实施A.说明蒋介石固守不抵抗政策B.打破了日军速决战侵华计划C.阻挡了日本侵华的步伐D.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7.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党派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24名政府部长中有11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中,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沈钧儒是民主人士。材料说明A.新中国新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C.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党派联合执政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制得以建立8.1949年中国人民基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这标志着中国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基本胜利B.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起来C.国内外反动势力被彻底消灭D.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9.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它颁布于A.1949年B.1954年C.1982年D.1999年10.1953年《选举法》规定:各省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乡村按人口每80万人选代表1人,城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称为“八分之一条款”,1995年《选举法》改为“四分之一条款”,2010年《选举法》中不再有城乡人大代表名额比例规定。《选举法》全国人大城乡代表比例规定的变化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趋完善B.表明《选举法》促进了民主进程C.折射出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平等发展D.反映出城镇化发展对政治的影响11.如图反映了2003﹣2011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单位:百万澳门元)变化的情况。这种情况说明A.澳门回归有利于澳门经济的发展B.改革开放促进澳门本地经济发展C.世界各国可借鉴“一国两制”方案D.加入世贸有利于澳门经济的发展1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曾提出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其地理概念结构图所示。该战略表明中国A.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C.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13.有学者把中日关系的演变历程归结为隔绝阶段(1949~1952年)、民间交往阶段(1952~1962年)、半官半民往来阶段(1952~1971年)、邦交正常化阶段(1972~1978年)和曲折发展阶段(1978~今)这五个历史阶段。在该学者看来,中日关系之所以具有如此鲜明的阶段特征,主要是因为A.中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B.美国方面长期介人中日关系C.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的牵制D.中日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14.195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