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比较--以白流苏和伊丽莎白为例英语论文.doc
上传人:鹏飞****可爱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0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比较--以白流苏和伊丽莎白为例英语论文.doc

《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比较--以白流苏和伊丽莎白为例英语论文.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学院XXX学院专业XXXX班级XXXX级英语XX班学生XXX指导教师XXX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论文(设计)题目:《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比较--以白流苏和伊丽莎白为例学院:XXX学院专业:XXXX班级:XXXX级英语X班学生姓名:XXX学号:XXXX指导教师:XXX职称:XXX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以白流苏和伊丽莎白为例,比较《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异同。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物质基础对主人公婚恋选择的影响,第二章探讨女性意识对其影响,最后一章讨论精神契合对其影响。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本论文的基础条件是不同的学者对张爱玲和简·奥斯汀婚恋观的比较及对《倾城之恋》和《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研究。研究路线是对影响主人公婚恋观的不同因素进行比较,并总结其异同。4、主要参考文献Austen,Jane.PrideandPrejudice.NewYork:PenguinClassics,2009.Chang,Eileen.LoveinaFallencity.London:PenguinModernClassics,2007.Foster,E.M.AspectsoftheNovel.PenguinClassics,2005.夏志清,2005,《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迅雨,2001,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评说六十年》,子通,亦清,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5、计划进度阶段起止日期1确定初步论文题目3月16日前2与导师见面,确定大致范围,填开题报告和任务书,导师签字3月16日-3月23日3提交论文提纲3月23日-3月30日4交初稿和文献综述3月30日-4月20日5交终稿和评议书5月8日前指导教师:年月日教研室主任:年月日注:一式三份,学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XXX学院XXXX专业XXXX届学生姓名XXX论文(设计)题目《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比较-以白流苏和伊丽莎白为例指导教师XXX专业职称XXX所属教研室翻译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翻译课题论证:分析比较《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婚恋观。方案设计:第一章介绍物质基础对主人公婚恋选择的影响,第二章阐述女性意识对主人公婚恋选择的影响第三章探讨精神契合对主人公婚恋选择的影响。进度计划:3月16日前确定初步论文题目3月23日前写开题报告、任务书3月30日前提交论文提纲4月20日前提交初稿和文献综述5月8日前交终稿和评议书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教研室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姓名XXX学院XXX学院专业英语笔译年级(班)XXX级英语X班论文题目《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比较--以白流苏和伊丽莎白为例完成时间XXXX5/8论文内容摘要作为都曾红极一时的流行文化符号,简·奥斯汀和张爱玲不约而同的将自己的笔触定格在对女性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上。作为奥斯汀最为成功的小说之一,《傲慢与偏见》以十八世纪的英国乡村生活为背景,主要描写了四对男女不同的的价值取向和婚恋生活。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则描述了在战争烟火下一对男女的感情较量和情感纠葛。本文共分为三章,分别分析了物质基础、女性意识和感情契合在两位主人公进行婚恋选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第一章论述了物质基础对两位女主人公的婚恋选择都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第二章论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影响着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婚恋观,使她们跟同期女性相比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叛意识,但其有限性又使她们最终仍将婚姻作为自我拯救的唯一方法。第三章论述了感情契合在两位主人公的婚恋生活中的地位。伊丽莎白将爱情看作婚姻的前提,没有爱情就没有婚姻。而对白流苏来说,她渴望爱情,但与物质保障相比,爱情也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本文通过分析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感情经历和心路历程,比较了两位主人公在婚恋观上的相似点。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研究许对两位伟大女性作家的比较研究贡献些许力量。指导教师评语年月日指导教师李会芳职称副教授初评成绩答辩小组姓名职称教研室组长成员答辩记录:记录人签字:年月日答辩小组意见:组长签字:年月日学院意见:评定成绩:签章年月日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