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赛课活动总结赛课活动总结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赛课活动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赛课活动总结1众所周知,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结构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既有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把这两个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长期探索感受到,运用恰当得体的“竞赛式”教学,对发挥学生主体性有较好的作用。所谓“竞赛式”就是利用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心理,构建一种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竞赛机制。其特征是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外在学习诱因,转化为激励进取、张扬个性、反对懈怠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中去参与课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掘其潜能,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在此,笔者以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为例,谈谈竞赛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一、教学现状分析在传统的精读课教学中,教师从头讲到尾,形成了满堂灌的局面。学生很少参与课堂活动,无法主动学习。现在随着教学研究的普及和深入,大学教师已普遍形成共识,在精读教学中采用交际教学法,加强文化导入,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一堂课往往以讨论导入开始,再借助多媒体或图片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让学生编情景对话,有时做小品、戏剧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然而课堂一涉及到语言点讲解、语法点讲解,马上又回到了上面老师讲,下面学生记的模式。每次课上到这一环节,学生就开始打哈欠、走神,兴味索然,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虽感到很充实,学到了不少知识,有时难免也会抱怨说学得很累。英语是一门实践技能课程,这样的课堂状况对于语言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二、竞赛式教学方法的实践1.竞赛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及作用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尝试了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引入多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中的竞赛式教学法,通过抽签方式把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为自己组命名,如“SPICEGIRL”,“EAGLE”,“PRINCESS”,“POWER”。然后每组为自己组选出一名啦啦队长,设计出一句口号,如“Nothingi8impossible。”从上课一开始就把活泼紧张的竞赛气氛带入课堂,事先与学生共同商定不同题型的奖分,回答不要求完全正确。奖励最好的而不一定是全对的,让每位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分数以组为单位累加,每一节课总结一次,然后按照名次为每组成员加个人奖分,由学习委员或相关负责同学当场记录,与平时学习成绩挂钩。两节课分开总结的好处是能让第一节课中相对落后组的学生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不至于失去信心,放弃竞争。这一节课落后,下一节课可轻装上阵,重新开始较量,就这样让竞争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每到自己组领先,或关键之处,或回答特别精彩时,学生会自发或有组织地喊出自己组的口号。每周评出周冠军,每月评出月冠军,优胜组每人可以获得一份小纪念品,对总分排名最后的组稍作惩罚,然后通过抽签再重组A、B、C、D四组。从时间来看,这种竞赛式教学法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课堂上学生的精神面貌,学生们快乐地学习着、竞争着,按她们的话说上课很刺激,她们感觉自己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参加王小丫的“开心辞典”或李咏的“幸运52”。学生沉浸在比赛中的专注的神情是非常可爱的。因为课堂比赛有时是必答,有时是抢答,有时是随机指定回答,有时是各组相互自由问答,为了不丢面子,学生预复习十分精细,她们还相互督促,提醒,主动上街、上网搜寻学习资料,主动帮助差生,常常下课时间到了,比赛还处在欲罢不能的境地。2.竞赛式教学开展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1)创设竞赛环境。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环境是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让学生们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参与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环境。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实施竞赛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提供环境基础。首先要求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要以和蔼、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她们的朋友,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的这种心理,使她们在学习活动中没有顾虑、没有惧怕、没有担心,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表情达意的才能,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和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会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境地,为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打下基础。再次,在活动中,教师既要充当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又要跟学生一样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