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鉴赏.docx
上传人:一条****发啊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鉴赏.docx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鉴赏.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鉴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鉴赏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鉴赏原文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鉴赏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携家带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开门见山,诗情激荡。“剑外”点明听到喜讯的地点。“忽传”“初闻”表明喜讯来得突然,也表明喜之“惊”,“收蓟北”直接写出是什么样的喜讯。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同时又将“剑外”“蓟北”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起,把人们奔走相告飞快地传递喜讯的情态和气势都融于字里行间。杜甫在国家的动乱中,颠沛流离,饱受忧患,无时不在渴望着叛乱的平定。“初闻涕泪满衣裳”呢?一个“满”字,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实而细致地描摹出来。不是半生坎坷,饱经沧桑的人,怎会如此“泪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如狂”是继表现闻听喜讯后的情景。初闻时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有更多地体会,在惊喜之中已是涕泪纵横。这是感情的第一次爆发,“喜”情还多在“惊”情之中。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儿女,她们脸上平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情态。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平日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几年来与自己一样遭受过多少战乱之苦,忍受了多少忧愁的折磨。如今也都转忧为喜,这就更使诗人喜上加喜,以致顾不得看书了,胡乱地把书收拾一下,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个“狂”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态,这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二次爆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三次爆发。诗人象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欢唱。他恨不能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这首诗却一反往日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八句诗似脱口而出,水到渠成,极其欢欣鼓舞,轻快跳宕。因此清人孙沫评这首诗说:“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除第一句叙事外,这首诗后七句全是抒情;除前两句不对仗,后六句全对仗。这种内容与形式毫无拘束地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拓展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注释、赏析[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1、剑外:剑门关以外,即剑南。杜甫时在梓州,故云。蓟北:即指幽州,是安史之乱的发源地,为叛军老巢。2、初闻:乍听到。涕泪满衣裳:即“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意。3、却看:回头看。4、漫卷:胡乱地卷起,有喜不暇整之意。5、白日:一作“白首”。放歌:放声高歌。纵酒:开怀痛饮。6、青春:大好春光。杜甫作此诗时,正是春天。春和景明,伴人归乡,颇不寂寞。7、即:即刻,立即。巴峡:指嘉陵江流经阆中至巴县(今重庆)一段。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今重庆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8、襄阳:在今湖北襄樊,为杜甫祖籍。洛阳:今属河南,为杜甫故乡,诗末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赏析:此为杜诗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这首诗之所以使人读后深为感动,乃在于杜甫所喜,并非一己之喜,一家之喜,而是国家之喜,人民之喜,天下之喜。试想,安史之乱历经八年,国家惨遭浩劫,人民生灵涂炭,杜甫本人饱经颠沛流离之苦。今乱久而平,喜当何如?自是喜出望外,喜不自胜,欣喜若狂,不禁为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人的高明之处,即将“初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特大喜讯忽然传来一刹那间的惊喜之情、狂喜之态、欲歌欲哭之状,写得绘声绘色,跃然纸上,宛如目见。而这“喜”,是出自内心,发自肺腑,是迸发,是喷涌,是庐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