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需要关爱》说课稿.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他们需要关爱》说课稿.docx

《他们需要关爱》说课稿.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他们需要关爱》说课稿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来自于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三单元“爱的行动”中的第二课《他们需要关爱》。爱心的培养,是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贯穿于儿童的整个发展进程之中。教材设置“爱心行动”这一单元,主要是针对现在的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享尽了家人、社会的关爱,只知道受人爱,不知道去爱人的现象。针对《他们需要关爱》这一课题,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首先是活动目标设计,然后是活动版块设计,最后是教学过程设计。在本单元中安排《他们需要关爱》这一课,目的在于让儿童了解残疾人是最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他们在身有残疾、生活难以自理的情况下,仍能战胜病残,顽强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并获得成功。在本课的的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参与换位体验活动,从而引导他们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不易,学习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乐观精神,并能伸出自己的小手去关爱、温暖他们。针对这样一个前提,我为本课设立了以下活动目标:在情感与态度: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迹,教育学生尊敬而不是歧视残疾人。使学生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并力所能及地帮助残疾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行为习惯:方面,让学生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帮助,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心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看录象资料,参与换位体验活动,聆听残疾人故事,观察残奥会图片,讨论和交流社会现象,看DV画面听音乐等活动,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和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给予残疾人关爱和帮助,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平时的教学让我深知,在有些情况下模拟具体情境,的确能萌动学生的内需,为了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特定的角色和具体的生活情境,给他们提供一个尝试扮演全新的角色,体验全新的生活,产生全新的情感和生活体验的机会,我们在本课设计了“换位体验”这一活动版块。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如果能把需要进行价值引导的内容融入故事中,在适时配上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就能自然引导他们带着自己已有的经验融入其中。考虑到再现残疾人身残志坚,获得成功的事迹更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又设计了感受“他也行”这一活动版块。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让儿童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观察,去体验,以搜集资料,获得信息,激发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是《品德与生活》中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是由于受地区资源的限制,农村缺乏关爱残疾人的机构和设施,身处农村的孩子不能集中接触到那么多的残疾人。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得学生在情感上很难深刻地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这种情况对于教学是一种挑战,针对这一现状,在本课教学中我还设置了第三个活动版块,这就是“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三大活动版块的设计,让孩子们从换位体验到亲眼看,亲耳听,目的在于启发和引导他们发现残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难,理解残疾人内心的痛苦,了解残疾人成功的不易,激发学生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尊重和关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残疾人,并能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让爱的种子撒向每个残疾人的心田。为了实现本课的活动目标,我课前做了如下准备:1《千手观音》的录象片段。2动画片《宝莲灯》片段。3残疾人演奏家周舟的故事。4残奥会上运动员的精彩图片。5普通残疾人受帮助和受歧视的对比图片。6自拍DV并配乐《世界需要热心肠》。7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资料和图片。同时我也让学生做了以下准备:1每人准备一块手帕。2每人准备一根拐杖。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以《千手观音》的录象片段导入新课。《千手观音》是2005年春晚的一大亮点,这个节目已经称得上家喻户晓了,我相信即使一年级的孩子也会有所了解,而且表演节目的全是聋哑人。(播放《千手观音》动画)抓住契机,以它来导入新课,唯美的画面足以令孩子们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震,注意力高度集中。接着我相机介绍,如此精彩的舞蹈是一群听不见声音的聋哑人跳的。此时的学生心一定会隐约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这当中肯定有惊讶,也有敬佩。接着我问:聋哑人跟我们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回答后,我指出:我们称这些聋哑人为残疾人。在学生对残疾人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后,我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对残疾人这一概念的理解。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残疾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行简要总结:像这样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没有手或失去了脚,嘴巴不会说话的人,我们称他们残疾人。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我只是从直观上对残疾人进行了解释,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接着完成如下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他们能像我们这样轻松、快乐地生活吗?就让我们来亲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