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之行的感想.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龙源之行的感想.doc

龙源之行的感想.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龙源之行的感想带着几分仰慕和教学中的困惑,在学校的组织和带领下,我校一行30多人来到诸城龙源中学参观学习。学校管理的严、细、实和教师的踏实奋进着实让我吃惊。可以说龙源中学教学改革的成功,是对我们农村初级中学的一种鼓舞。如何使龙源中学的经验校本化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下面就我的几点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一、校园环境优雅营造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走进龙源中学的校园,最让我欣喜的是校园内的优雅的校园环境,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本次参观学习给我感触最深刻的。大路两旁的路灯,教学楼门廊、横梁、立柱等可以醒目看见的地方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英语单词、各类公式、诗词文赋、名人名言……比比皆是,想不看都不行。这一条条标语,具体,实在。它启示着、熏陶着每一个师生,他们从一进入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细节,使得学生拥有一个既气派又具备学习氛围的读书环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讲的不是走过场,而是切实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令人叹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早就告诉了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尤其是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的时候,学校就应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多下功夫,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文化氛围,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与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关,但至少可以尽量的去建设好校园文化。同时,学校的德育也得狠狠的下功夫,学生的行为习惯变好了以后,就更好的便于他们的发展。我在想,龙源中学之所以成为全省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成为现代学校的一面旗帜。发展这么迅速,应该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不可分的。二、课堂45分中的最后一分钟的价值。在龙源中学听的每一节课,我们都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各小组长把本节课上自己小组的评价分数填写到黑板上以后,就有一位同学站出来进行“最后一分钟评价”,对各个小组逐一进行评析,对优胜的学习小组和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当堂表扬。这一做法把激励机制运用得十分到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获得优胜的自豪,对于相对落后的小组和同学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这一做法长期坚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每一天如此,每节课如此,对于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以及评价表述能力的提高,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三、学生的互帮互助,优胜劣汰的机制对学生的促进作用。龙源中学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六人编号形式,按照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成绩将小组内的每个学生从一号到六号排序,同时将本组内学习最好的一号与学习最差的六号“捆绑”到一起,规定编号越大的同学回答出了问题或者主动发言等的时候,给与记分越多,连带被“捆绑”的同学也给与相应的记分;并且学生的编号还是采取动态的管理模式,你的学习成绩上去了你就可以成为五号、四号甚至可能成为一号。这样一来,不用老师着急,那些被“捆绑”在一辆“战车”上的小编号同学就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大编号的同学学习好。因为大编号同学的进步直接与自己的成绩挂钩,切身利益之所在,他们不能不认真对待。在一个学习小组中,大编号的同学就是水桶上的“短板”,他的提高幅度直接就决定了这一个学习小组的整体水平。采取“捆绑式”的兵教兵模式,靠发自学生内心的动力来补齐这一块块的“短板”,必然会将全班的学习水平不断地网上提升,最终达到“全优秀”,充分体现了“有教无类,出类拔萃”和整体优化的教育思想。四、培养骨干教师,推行示范课,以点带面推行课改,教师是关键。观念的转变固然重要,但是教学的落实更为关键,而落实的窗口就是课堂。在调研实践中,发现优秀教师,进行培养,使其尽快成为推行课改的带头人,让这些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供全体教师观摩、分析、交流,目的就是在教师面前树一面镜子。让每一位教师可结合个人具体情况,逐渐规范推广,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