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1)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材例2)。教学目标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重点难点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情景导入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新课讲授1。教学例2。(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2。归纳正数和负数。(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4+4151负数有:—7?3正数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2)正数:+8负数:—8+4—4+20xx—20xx+500—500+100—100+20—2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教学内容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例3)。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重点难点认识数轴、0。情景导入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的主题图。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新课讲授教学例3。(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答案:1。略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学情分析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能力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