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柴背篓.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妈妈的柴背篓.doc

妈妈的柴背篓.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妈妈的柴背篓慈利一中原241班(高一)校友笔名:净卿晚上十一点,下雨天的深圳在这个时候竟然也会有一丝凉意,洗完澡,我和同事相约决定去吃点什么。很久都没有这么晚出来了,一来没有吃夜宵的习惯,怕长胖,更觉得对身体不好,二来,或许是因为太孤单的缘故,很少大晚上的出来!不论什么时节,深圳这地儿的雨跟老家的雨都不太一样,很少缠缠绵绵的,一般也就下个一阵儿,就过去了。当我们俩出来,雨已经只是有零星的几点落在膀子上,显得有些许凉意的。和同事随便找了家店,点了两份米粉,即便吃的是很不起眼的小吃,却都是我们爱吃,自然气氛是很好的。在广东这一带,对于粉的定义与慈利老家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不知怎的,或许是为了听到这似曾相识的名字,很多次,都会点粉来吃。人们都说深秋是一个惆怅的季节,尤其是看到大雁南归,总有点想家的感觉。尤其是在这个泛起了浓浓秋意的雨夜,便更想家了。吃着深圳的粉,想起了老家慈利的米粉,想起了小时候的很多很多,特别留恋的,是小时候那常常在妈妈背后那庞大的柴背篓。它对于我来说有无可替代的意义,这一切,还要从我打小的上学路说起。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那是湘西北那苍茫的武夷山脉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时,交通极度不便,我们那整个所谓80后一代的求学路走的很是不容易。说不容易,主要是缘于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不近,而且多数过于崎岖。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便有了独立的住校生活,当城里的孩子还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的时候,我们却要面临学校的集体生活——独自管理自己的生活起居。五年级,大都是刚刚十岁多一点的孩子,就要开始近乎独立的照顾自己。学校的生活虽然是集体生活,但是并没有现在想来那么享受。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吃完饭就必须马上洗澡,天热的时候还要及时把脏的衣物给洗了。有些家境好些的住校同学,会在星期天来学校的时候带足一整个星期要换的衣服,等到了周末带回去给妈妈洗,可是对于大多数像我们这种住在山里的人来说,这显然不现实。一来,路途遥远,要走近一个半小时的山路,背那么多衣服太辛苦;二来农村的父母很少有这样娇惯自己孩子的!晚上有晚自习,所以,那时的生活节奏是紧张而充实的。所以,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个人有了收拾房间、叠被子的硬性习惯。学校的生活说苦也苦,说开心也开心,毕竟,大家都是差不多大的孩子,所以,同寝室的同学很容易就玩在一起。每到夏天,三五成群的同学一起去河边洗衣服是印象中很惬意的一件事。说到那时的学校生活,不禁想起那些年吃多的学校伙食。学校的伙食很一般,用现在的水平来看用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一个星期只有一次吃荤的机会,其余的每天都是水煮菜,不论什么都水煮,南瓜,海带,胡萝卜……见过最新奇的一次就是海花竟然也水煮。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的和渣(土家特色菜肴),几乎每天都有,伴着味道还不错的咸菜一起下饭,现在还很喜欢这道菜,或许是对那段生活的一种不自觉的眷念吧。那时候,每个星期杀的猪也都是学校自己养的,一次杀一头,不过每一次一头,也就够师生们吃一餐的了。不过,一周的那一次,肉还是很好的肉,都是猪身上比较金贵的,味道也还是非常不错的,至少那时候我们是那么认为的,或许是吃得太少的缘故。学校食堂后边就是一个养猪场,那里常年养了不下百十头猪。学生吃剩下的饭菜自然会成为猪的饲料,但这显然不够,学校便规定每个学生上交猪草的任务。记得那时每一位学生每月都定量的上交一次猪草!与其说是由学生交猪草,还不如说是由家长们交,学校的规定里还提及,如果不交猪草的就需要缴纳十块钱。十块钱,那个时候的十块钱不像现在这么“常见”,而且对于很多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大都是不舍得出这十块钱的,于是,每到固定的日子,我们都会看到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家长们,背着满满的一背篓猪草,有的时候是红薯藤,有的时候是萝卜叶,随着季节的不一样,猪草的种类是不一样的。最青黄不接的时候,还有野猪草(也就是传说中的百家草)。来送猪草的,大都是学生的妈妈,或许是因为妈妈任劳任怨一些,这也是为什么个人对柴背篓有如此感觉的原因之一吧。从我上五年级开始,妈妈这样的工作就没间断过,后来,小我一岁的弟弟也来了我就读的学校,妈妈背猪草的背篓就换成了柴背篓了。妈妈用柴背篓送猪草一送就是六年(从我上小学五年到初中毕业,加上弟弟晚毕业一年),现在都无法想象那六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别说背着猪草了,就是徒步从家到学校都要走接近两个小时,更何况身材本来就瘦小的妈妈。现在想想,妈妈用柴背篓送过的,岂止只有猪草啊,记得那时候的伙食费,都是粮食和食用油换的,都是妈妈每次用柴背篓走十几里山路送到学校来的。可能是妈妈的任劳任怨无形中影响了我和弟弟,小时候我和弟弟在大人们的眼中比同龄的孩子是懂事些的。从有劳动能力开始,总是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到了农忙的时节,到了收玉米的时候,我和弟弟总会用小小的蛇皮袋帮妈妈把玉米从山上搬运下来。哪怕刚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