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理论创新与党的先进性建设面临的挑战理论创新与党的先进性建设面临的挑战一般来说,理论创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对既有体系局限性的突破;第二,使原有的理论体系得以丰富、发展或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和体系;第三,具有巨大的前瞻性,能够对未来的实践发挥持续性的指导功能。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充分体现了这些创新性特征,因而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时代内涵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变化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是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党的自身建设改革问题日益凸显,其中理论创新迫在眉睫。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证明,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不能停留在对既有体系的个别观点和理论本身的改装和修补上,而必须实现对理论局限性的突破。就一定意义而言,任何理论在内容方面都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二是空间上;三是条件上。对理论局限性的突破过程,也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党的建设理论创新首先必须体现为对既有体系的时间、空间、条件局限性的突破,其本质要求是对党的建设时代内涵的重新诠释和解读。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其一,准确把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条件;其二,科学回应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必须看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的先进性问题,与时代密切相关。一个跟不上时代步伐、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政党,就不可能说是具有先锋队性质和保持先进性的党。列宁说过,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1](p142-143)国内外政党发展的经验、教训说明,能不能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发展大势,切实搞好自身建设,是关系到一个政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洞察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因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而且能够与时俱进,坚定地站在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其理论的正确性与实践的彻底性,充分体现了这种先进性。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时代内涵发生了根本性转换。具体体现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成为衡量各个国家实力的决定因素,也成为衡量各个国家执政党或政治统治集团的执政和统治能力的决定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面临巨大的挑战。要成功地应对挑战,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迅速实现政治思维的转换,必须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宏观政治策略的重大调整: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与此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在改革中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提出,集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身建设改革方面的与时俱进。过去,我们主要是从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问题,很显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方式已经不具有历史合理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直接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联系,并且定位为党的先进性的首要内容;第一次将党的先进性直接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联系,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上述两个方面的理论创新,把我们党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由阶级基础层面深入到社会发展最终动力层面,从党的工作任务推进到党自身的性质,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时代条件的准确把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时代要求的科学回应。与此同时,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各方面建设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强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都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很显然,新时期以来的党的建设,始终是围绕着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展开的。党的先进性建设命题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一系列相关理论观点的相继提出,不仅是对新时期以来党的建设改革的概括、提炼和总结,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有了清醒的把握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完成了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一系列调整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