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与内河海事现代监管水平提升.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rfid技术与内河海事现代监管水平提升.doc

rfid技术与内河海事现代监管水平提升.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RFID技术与内河海事现代监管水平提升RFID技术与内河海事现代监管水平提升摘要:针对内河通航环境特点和“智慧海事”发展需求,采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分析内河采用RFID的优势以及其作为物联网平台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系统构建和内河海事信息化管理方案。关键词:内河海事现代监管RFID物联网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专家认为:物联网是采用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技术,基于人类社会某种应用需求,按相关协议实现物物相联,分享信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核心在于物与物之间广泛而普遍的互联。它的发展依赖射频识别(RFID)等核心技术。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指出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它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泛在计算和通信的时代。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2011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提出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和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安全监管体系,到2020年在内河建成1.9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长江等内河运输船舶实现标准化、大型化,长江干线运输船舶平均吨位超过2000吨,内河水运货运量达到30亿吨以上。届时货运量将是2011年的1.5倍以上。可以看到,内河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规模总量将不断扩大,内河高效运输和航运安全发展的要求也将日益提高,使得运输管理和安全畅通保障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利用信息化、现代化手段,对已有资源设备进行充分利用和潜力挖掘,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效率,保障水网畅通,已经成为内河海事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未来管理中将更加注重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每一个实体对象都必将赋予唯一的数字化身份,“一对一”智能感知和信息交换,并与各资源设备系统互联互通,通过物联网实现协同管理。这也是挖掘已有资源设备潜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还是“智慧海事”发展方向和需要。因此,在内河航运中引入物联网,将当前国家两大战略:发展内河水运战略和发展物联网战略有机结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将RFID技术与内河海事现代监管领域相结合,满足航运企业、船舶、公众等交通服务需求,提升海事现代监管水平,促进管理模式和理念转变,是本文要着重研究的问题。RFID相关简介RFID即射频设备(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俗称电子标签。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通常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软件系统三部分组成。图1RFID系统的基本框架电子标签具有全球唯一的、不可修改和仿造的ID身份识别号,其内储存有实体对象的基本信息。当标签进入读写器射频磁场时,标签被激发产生感应电流,将其储存的信息发射到读写器,读写器通过解码系统识别标签,将识别信息传递到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处理。按照能量供给方式可分为无源标签和有源标签,前者作用距离小,后者作用距离远,甚至可达1000米以上。标签可反复读写,其存储空间容量可根据用户要求扩展。单就RFID而言,所实现的功能非常简单。如以船舶识别为例,仅能实现身份识别和信息交换。但是基于此可以搭建许多高级、有价值的应用。例如将船舶身份标识符与船舶基本信息、证书信息、安全检查信息,进出港信息以及签证信息相连接,将彻底改变几十年来船舶办理业务需要携带大量的船舶文书资料的状况,可对船舶从建造到拆解进行全程跟踪,实现船舶登记和签证的数字化管理,可以应用于船舶监管、规费征稽管理、不停船检查、在航纠违、船舶交通流实时采集等方面。内河RFID运用的适用性分析近年来,内河航运现代监管系统进行了多信息源的融合,其基本技术包括了VTS、AIS、GPS、RFID和视频图像技术等,具备了组建海事物联网的要素,但协同管理和智能管理水平较低。目前,长江等重点内河对RFID技术的应用几乎处于空白。1、信息化瓶颈严重制约内河海事信息化发展近二十年的内河海事信息化建设经验表明:现有感知手段有限,且信息融合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突出;感知平台智能化程度不高;区域间信息资源不共享,跨区域信息服务难以实现等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目前,对于应用层,我们已有船舶管理、船员管理、应急管理和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