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五.docx
上传人:Ch****75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五.docx

2022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五.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PAGE21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五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适宜的小标题。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正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根底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方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到达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3.复述课文。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4.分析第一个故事。〔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开展和结果。〔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拟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2〕解词: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诚意:真心。绝口:因回避而不说。失信:容许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抵御:抵挡,抵抗。推辞:谦让不干。理屈:理由缺乏或不合道理。屈,理亏。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缺乏。〔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适宜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1;一;10〕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一;15〕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整理: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