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当代散文史讲义.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讲义当代散文史讲义.doc

讲义当代散文史讲义.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当代散文史讲义一、现代散文的简单回顾(一)“散文”的概念:1、狭义的散文:“抒情性散文”或“艺术散文”(相类于五四时期的“美文”)。2、广义的散文:除“抒情性散文”外,尚包括“叙事性”的,具文学意味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杂文”),及文学性的革命回忆录,人物传记等。本讲义所指“散文”,取狭义的理解。(二)现代散文诸样式的历史性变动(1919--1949)20年代,“散文小品的成功,几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此处“散文小品”即指“艺术散文”、“抒情散文”而言。30年代,以议论性为主的“杂文”成为散文主流。40年代,则有通讯、报告文学在解放区占主流。其变动的整体趋向为:1、审美对象:从“身边琐事”趋向“身外大事”。2、散文功能:从重审美,求“自娱”趋向重功利⒔步袒?3、表现手法:从主观的抒情体制趋向客观的记叙格局。4、艺术借鉴:从横向、多元趋向纵向、单元的传统继承。(三)解放区散文1、基本形态:光明、乐观的颂歌基调。朴实、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精神。刚健的战斗风格和客观写实的体制。2、缺陷:(1)“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观念所带来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的不平衡。1(2)在“个人”与“时代”之关系上,往往强调时代感,忽视“个性”。出现了“追逐时代”而“抹煞个性”,或以“群体”取代“个体”的倾向。(3)文化视野的封闭状态,导致艺术营养的贫乏。二、当代散文创作概况(一)建国初期的散文创作: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在散文创作中有绝对分量。瞄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极少关注个人身边的琐事。1、主题:(1)对新中国、新时代及其缔造者党和领袖的歌颂。(臧克家《毛主席对着黄河笑》、老舍《我热爱新北京》)(2)描述“社会主义建设”。(李若冰、华山表现大西北工业基地的建设;柳青、秦兆阳有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特写等)(3)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巴金、刘白羽、菡子、黄钢等)其中,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广为流传,影响最大。其作品情感的真挚,对“典型情景”的选择与提炼,以抒情性议论提升事件意义,是获得众多读者的主要原因。2、方法上,以客观的纪实或叙事为主,穿插以主观的抒情或议论,而作家“个体”之思想情感完全融化于“时代精神”和群体意识。3、朴实、热烈、刚健的风格。(二)50年代中期的“散文复兴”(1956--1957“百花时代”)本时期散文意在继承“五四散文”(尤其是“美文”)传统。而“五四”散文传统的审美特质,精魂所在为“抒我之情”、“言我之志”,即作家个人的“人格”是第一要义。“特质是个人的(personal),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胡梦华)由此才能涉及艺术上的兼容并包,(明清小品及西方散文传统)形式上的灵活各样,描写上的真切自然,风格上的异彩纷呈。限于时代的局限,50年代“散文复兴”运动未能触及这一内核。1956年,当代散文审美层次第一次升华和飞跃,主要表现:1、注意从日常生活、平凡事物寻找深刻的“暗示”。选材范围有所扩大。(一般来说,散文并不排斥表现“国际、国内的大事”、“叱姹风云的英雄”,但最擅长的,仍然是个人独有的思想情感的抒发)。2、增强了散文的抒情性和含蓄性。托物言志比直抒胸臆手法更为广泛使用。杨朔《香山红叶》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50年代散文艺术转变的重要标志,并首开60年代“诗化散文”之先河。3、散文文体意识有所增强。代表性作家作品:老舍《养花》、丰子恺《南颖访问记》、钦文《鉴湖风景如画》、姚雪垠《惠泉吃茶记》、叶圣陶《游了三个湖》、万全《搪瓷茶缸》、杨朔《香山红叶》等。补录受苏联“干预生活”思潮的影响和“批评特写”(奥维奇金)文体样式的启发,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等关注社会矛盾、指陈时弊的报告文学曾昙花一现。此外,(与作家批判精神密切相关的)杂文写作也在一定程度被关注。1958年后,歌颂大跃进精神和“奇迹”,共产主义风格和中朝友谊的颂歌再度兴起,替代“批评特写”。散文作家被告知立刻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把千万劳动者的“丰功伟绩、模范事例用最快的速度变为全国人民共同的财富,成为鼓舞其生活前进的推动力量。”与“大搞报告文学”运动同时,又有“革命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群众创作(《红旗飘飘》、《星火燎原》)运动勃兴,(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在观念和方式上确立对2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叙述。(三)60年代初期:以“寻求意境”为核心的“诗化散文”成为主要创作倾向。1、“诗化散文”的生成背景:(1)横向(外国散文艺术)借鉴已断绝,中国古代散文艺术传统,(除“文以载道”的观念之外)被本时期散文作为重要的参照物,在艺术上注重对诗意和意境的寻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成为最基本的表现方式。(2)现实背景:A、“诗化”是颂歌主题的抒情散文必然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