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杂剧对中华戏剧发展的贡献.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元曲杂剧对中华戏剧发展的贡献.doc

元曲杂剧对中华戏剧发展的贡献.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元曲杂剧对中华戏剧发展的贡献戏剧,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古人对中华文学艺术发展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称,元曲即是指元代的散曲杂剧。虽然民间尊唐玄宗李隆基为“梨园之祖”,然而考诸历史,中华戏曲文艺的发展,与北朝时期渊源甚深,而兴于金、元。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作为宫廷娱乐产物的“俳优”曾蔚然成风,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将“俳优”列入“滑稽列传”。但是那时的“俳优”尚与戏剧无缘,基本上是一个人的即兴表演。这些“俳优”多是身形短小的侏儒,虽然人微言轻,却不乏心忧黎庶、微言大义的智慧贤明之士,如齐之淳于髡、楚之优孟、秦之优旃、汉之东方朔,均为当今小品表演的前辈,但那时戏剧则远未诞生。作为中华本土产生的戏剧(从国外传入的舞剧、诗剧、话剧、哑剧等不在此列),有几项要素:其一不是一个人表演的,是若干人的集体表演;其二不是即兴的发挥,有人物、故事;其三有演、有说、有唱、有奏。戏剧的产生,是从民间歌舞转化而来的。中原本也是歌舞之乡,《诗经》等史籍中就留下了很多确切的记载。但是在封建礼教逐步确定的过程中,歌舞或是成了祭祀的程序,步入庙堂之尊,远离了现实生活;或是成了皇室及其达官贵人与骚客雅士的奢侈品,远离了庶民百性。源于生活、发生内心的民间歌舞,在秦、汉时期即远少了《诗经》中的蓬勃、激动的生命气息。而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碧野连天的大草原也就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三国时期,鲜卑人“常以季春大会,作乐水上,嫁女娶妇,髡头饮宴”(《三国志》卷30)。北魏时期,驻牧于敕勒川的五部高车(即敕勒)人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魏书》卷130)。把祭天举办成举族欢聚的盛大节日,赛马、饮宴、歌舞,成为现代那达慕的先声。北魏一朝始终未能建立起完备的雅乐——庙堂之乐。但是历代君主对歌舞百戏之于娱乐,却是始终热情积极,歌舞、百戏、杂技成为宴廷宴会的必要内容。公元403年,北魏道武帝颁发诏书,令太乐、总章、鼓吹等机构陈设各类杂技,在朝廷举行宴会时表演。乃至于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忧心忡忡地指责:“今大会,内外相混,酒醉喧譊,罔有仪式。又俳优献艺,污辱视听。”(《魏书》卷48)然而始究无济于事。迨至西魏,仍是“四时祭祀,犹设俳优角抵之戏。”(《周书》卷35)在北朝民间,不仅迎婚送嫁之时“多举音乐”(《周书》卷35),就是送丧安葬之时,也是“歌谣鼓舞,杀牲烧葬。一切禁断,虽条旨久颁,而俗不变革”。(《魏书》卷48)流风传习所致,北朝时期,后赵的参军戏、北齐的代面、拨头、踏摇娘等在民间兴起。唐王朝衰落之时,北方的草原民族又一次活跃起来。出身于沙陀族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戏剧受好者,常与俳优一道演戏,乐此不疲。虽贵为天子,登基之后“犹袭故态,身与俳优。”(《旧五代史》卷32注引《清异录》)这位李皇帝还颇具幽默感,是位寓教于乐的小品高手——他的妻子刘氏出身贫寒,富贵之后不认亲生父亲,这位“好俳优”的庄宗皇帝颇是有些可爱,竟然于宫中闲暇之日,背起书匣、药箱子,让儿子李继笈跟随,假装以打卦卖药为生的刘父,来到刘氏的卧室,自称是刘老爹来找闺女,今刘氏大为惭愧(《旧五代史》卷48引《北梦琐言》)。唐代是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包含乐、歌、舞、演、白、弄的“戏弄”也在唐代出现。其内容大多是讽刺性的笑剧和配合音乐的舞剧,以宫廷演出为主,民间也有流行。了宋代,歌剧进一步形成,并与笑剧、舞剧结合,可以演出复杂的故事情节。辽、金、蒙元时期,为元杂剧的产生准备了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有辽一代,散乐、杂剧、杂戏大行其道,史称:“辽之伶官当时固多”,举凡皇帝寿诞、国使迎宾,都要在酒宴之间“食入,杂剧进”(《辽史》卷54《乐志》)。1974年,在河北省宣化市下里八村发掘的辽代壁画墓中,东壁绘有散乐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戏班演出情状——这是一组12人组成的完整的表演队伍,包括伴奏者和舞蹈者,“皆戴幞头,着长袍,高腰靴。”使用的乐器有篥、笙、腰鼓、大鼓、拍板、琵琶、横笛、排箫等(参看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宣化辽壁画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5年第8期),至金代,以诸多宫调、曲子连缀而成,演绎完整故事的诸宫调发展起来。诸宫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说的用散文,唱词用唐宋词、大曲、俗曲,组成套数,用若干宫调的套曲说唱一个故事,为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从金章宗时民间艺术家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发掘出土的《刘知远诸宫调》残卷,仍可窥见当时诸宫调广泛流传的盛况。同时,金代杂剧、院本也广泛流行。宫廷宴乐之中,均有杂剧助兴。杂剧以歌舞演唱为主,院本为行院(戏院)演出的底本,元杂剧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20世纪50年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