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3.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育教学论文3.doc

教育教学论文3.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育教学论文论文题目:在学习-实践-反思中成长学科:数学姓名:陈莉单位:观澜街道大水坑小学时间:2008年6月22日在学习-实践-反思中成长时光飞逝,来到宝安区观澜街道大水坑小学已经两年了,这两年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有不少的收获。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这两年来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一)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实施新课程标准精神1.备课认真仔细,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上册的教学内容中有一课是《搭配中的学问》,第一次执教这节课时,只是简单的将书本的只是呈现出来,按照课本上给的情景,让学生三次进行配菜,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菜谱越来越复杂,我就按部就班的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一次一次的配菜,发现学生的兴趣索然,而且会经常忽略一荤一素这一条件。这次教学后,我深入思考,发现原来大部分的学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并不会去注意荤素的搭配,而且学生都是由家长做好饭菜直接吃的,根本没有自己搭配过,这个例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掌握不是很好。在第二次再次执教这节课的时候,我抛开课本的例子,选择了学生都比较熟悉的衣服的搭配,创设的是周末出去玩的小丸子和妈妈的衣服的搭配,这样的情景学生比较的熟悉,这一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是在这次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也就是我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高中的时候学习了排列组合,自己简单的以为《搭配中的学问》也是要学生学会排列组合,这里面要用到乘法,于是在教学的时候我现创设了小丸子和妈妈衣服的搭配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学习了有序的搭配,接着引导学生推导出了乘法的计算方法。接下来我就出示了一系列的练习要学生进行练习,而且引导的乘法的方法快速的抢答。课后宝安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李龙主任问了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引导我认真翻读教参,看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读过之后发现自己根本就搞错了编者的意图,这节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有序的进行搭配,而根本不需要学生学会计算的方法。李龙主任指出这节课只需要教会学生有序的进行搭配就可以了,乘法公式的推导,虽然能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比较的快,这这只能是应试,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后来在另一个班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就只是引导学生学会有序的搭配,然后给出了一些例子让学生多练习有序的搭配。后来比较两个班的教学效果,发现开始的时候学习了公式的班级学生做题比较快,但是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确不会,在到后来,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忘记了怎么做,这样的教学导致了他们在当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印象比较淡,遗忘较快。而只是不断的进行搭配练习的班级学生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虽然开始的时候做题的速度相对的慢一些,但是掌握知识比较的牢固,很久都没有遗忘。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多看教参,多揣摩编者的意图,用小学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把问题想的太过于复杂,不给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阻碍学生的思维的发展。2.教学工作中,我立足于课堂,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1)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走“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在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起他们学数学的欲望。(2)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如:解答“小明借了一本故事书,。每天看10页,他两个星期(按14天计算)能看完吗?”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14天能看多少页,列式为14×10=140(页),然后再和150页比较,140<150,所以不能看完。这时我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还有其它的解法吗?”学生们经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得出了“150÷10=15(天),不能看完”。理由是每天看10页,看完这本书就需要15天,而实际上只有14天时间,所以看不完。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学生的独创性。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展。(二)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