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居的背后.docx
上传人:小多****多小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陶渊明隐居的背后.docx

陶渊明隐居的背后.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陶渊明隐居的背后陶渊明隐居的背后2022-01-2301:00:01小编:admin陶渊明为啥“不为五斗米折腰”竟还在官场混了13年?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据晋书·渊明传记载,他年轻时一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在41岁时挂印去职,隐居于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终老一生。因此,陶渊明一直被后人视为超凡脱俗的代表。从上述这段生平简历上看,陶渊明的人生和仕途似乎很失败。陶渊明的家世显赫,且相当有才,“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本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前程。他在29岁时便出仕当官了,但他没有干几天就“不堪官吏职”回家了。实际上,他是觉得当“公务员”劳心又劳神,还不如回家种地晒太阳。此后,陶渊明还有几次出仕的机会和经历,但他终究没有当上大官,最有实权的职位是最后的彭泽(今江西彭泽)令。在这个位置上,本应该是继续晋升的极好台阶,可陶渊明却没有抓住就又离职了。陶渊明的具体辞职时间在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萧统主编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的记述:“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在东晋官场上前后混了13年,最后落下辞职回家的结局,令人摇头。如果他真的不想当官,也不会起起伏伏在官场混这么长时间吧。为何他的仕途难有起色?表面上是其清高,其实是混不下去了。陶渊明是买不起城里的房还是真想住到世外桃源?上面叙述一通陶渊明官场事迹,目的是为了下面的分析——陶渊明选择去“世外桃源”的真正原因。从史料上看,陶渊明系出名门,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重臣,官至相当于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大司马;陶渊明的祖父则做过武昌太守,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陶渊明处于东晋“官二代”这个群体,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陶家仍然有房有田。但陶渊明除了不会当官,还不会理财,辞职回家后没有了工资(五斗米),一大家子要吃要喝,日常开销很大,生活上便逐渐困难起来。面对这种家境,死要面子的陶渊明,与在官场时一样,选择了逃避现实的办法,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祖辈置下的“富人区”,到熟人看不见的庐山脚下,过起了简单的日子,即所谓“归隐”。其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这样写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隐之初,陶渊明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时其心态还算轻松,诗中也写出了一份怡然自得和浪漫。可遗憾的是,这处“世外桃源”在他归隐后的第三年,即义熙四年(公元408年),一把大火将其房子烧毁了。陶渊明可怜得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人只能寄住在一条破船上,度过初秋。试想,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还能有经济实力到“城里”买房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又将家搬迁至“世外桃源”中的另一地方“南村”。至此,陶渊明真的与世隔绝,活在精神世界中的世外桃源,借酒抒情,寄托信念:“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看来,陶渊明最后选择从官场辞职、“不为五斗米折腰”,便注定他只能去“没人的地方”生活。其所谓的“清风高节”形象,不过是我们后人的拔高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