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居在什么地方?.docx
上传人:挥剑****天涯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陶渊明隐居在什么地方?.docx

陶渊明隐居在什么地方?.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陶渊明隐居在什么地方?陶渊明隐居在什么地方?2021-02-2011:00:02小编:admin江东姑孰横山地处今安徽马鞍山市与江苏南京市交界处,古称衡山、藩篱,也有吴山、隐居山之称。史记、左传、越绝书中“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而至于衡山”等吴楚大战之“衡山”即此;据说这里还是泰伯、仲雍给太王采药开创古吴的隐居之地。山麓丹阳古城,春秋以前就有,秦统一天下后在此设县,因这里有个盛长红杨柳的大湖泊——丹杨湖,县取名为丹杨(阳)。一、陶渊明来姑孰横山隐居,古代就有此说早在陶渊明去世时,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并序中就说陶渊明是“南岳幽居者”而非江西庐山,只是把同名的江东“衡山”依旧称作南岳“衡山”罢了。分析发现:湖南湘山改称“衡山”是隋朝之事,此前的“衡山”是汉朝被封为南岳的“潜霍之山”——天柱山,而汉代之前天柱山是副南岳,主南岳则是地处古吴越的江东“衡山”。颜延之在这里只是沿袭了江东衡山的“南岳”旧称。陶公死后一百年的南北朝时代,昭明太子萧统也曾以“悠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陶渊明集序)来描写陶渊明由江西到江东逆旅“寓居”的情况。大唐盛世是分析晋史、编写晋书的重要时代,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对陶渊明、谢眺等晋代诗人仰慕有加的著名山水诗人。李白游遍名山大川,多次游居姑孰,最终定居当涂。他在姑孰周边的诗文中多次以“陶渊明”相喻(如:题东溪公幽居中“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我醉欲眠卿且去”,江上答崔宣城中“陶令忽相逢”等),大家多以为引典借喻,而不被重视;其实,李白在此多次有感而发,并非偶然。李白的九日登山一诗,不仅对陶渊明隐居姑孰大地写的明确,还写出了陶渊明来此隐居的重要原因。诗中写道:“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寓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接响山,俯临宛水湄。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从诗的内容来看,土接响山、水连宛水具有宣州地域的显著特征,而菊花秋色和孟嘉落帽之情景,与李白九日龙山饮中“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情景相同,这首诗明显写于姑孰龙山。诗的开头直截了当地写出了陶渊明辞官,不与世俗同流,又因为酒的原因“归去来”而寓居到姑孰大地(唐代属宣州)的事实。不仅如此,诗仙李白还认为,横山石门园田景致就是陶公桃花源记的模本。李白在横山所作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中写道:“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因南北朝陶弘景曾在横山隐居,有学者以为李白笔下“陶公”系指陶弘景;可是,“陶公”就像关公、包公一样,往往是对陶渊明的特称;诗中的“遍桃花”、“鸡豕”、“繁桑麻”,尤其“秦人家”等,更是陶翁笔下“桃花源”之景象。在李白看来,这里无疑是陶渊明笔下之桃花源。再说宋代,嘉祐进士、润州知州杨杰在公元1100年左右所作横望山诗中写道:“陶家旧宅寄山坳,七百年来此结茆”。一般以为“陶家旧宅”系指陶弘景住地,其实也应该是指陶渊明。因为陶弘景生于456年死于536年,以杨杰所称“七百年来”当在700多年前的公元300——400年更为贴切,此时应该是陶渊明的生活年代。二、陶渊明自己诗文中也有隐居横山的相关记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望)南山”是陶渊明著名诗篇饮酒当中的名句;而横山古称“藩篱”,因地处江东、在古丹阳湖的东岸又被唤作“东篱”。尤其是在孙权筑姑孰城以后的魏晋时代,丹阳湖地区的政治中心由丹阳(秦县、汉郡,古称丹杨、曲阿),分治姑孰,在姑孰一带(桓温、桓玄、孟嘉、刘裕等活动中心龙山、九井、白纻、尼山等地)看丹阳横山,更是以“东篱”相称。直至南宋,对横山仍有人沿袭“东篱”的称谓:南宋赵构由杭州乘船到姑孰龙山赏秋色遇雨,群臣扫兴,赵构命随行的秦(桧)门十客之一康与之作诗词助兴,康与之东望归途,随即作词望江南·重九遇雨:“重阳日,阴雨四效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直浸到东篱。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因“孟嘉落帽”龙山之典故及“孟嘉”、“陶令”都曾在此生活,而有触景生情之借喻。词中提到的“直浸到东篱”,则明显系指秋水茫茫,丹阳湖水浸漫横山的景象。由于大家不知道“东篱”和“南山”(宣城一带的山峦)都是丹阳湖地区特定的地名,而把“东篱”理解成了“东边的篱笆墙”。试想一下,以陶公的个性,受篱笆墙园囿下的“采菊”,何来见南山的“悠然”意境?而诗人在山清水秀的横山——“东篱”下采菊,放眼茫茫丹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