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设计方案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七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儿童在田野间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种种景象,抒发了作者发现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会组词。2、学写本课的8个生字,要求用钢笔字写的正确、工整。3、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4、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要求用钢笔字写的正确、工整。2、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教学准备:录音机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学习儿歌,理解课题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2、学写生字。教学过程:一、音乐谈话,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你听出这是什么歌了吗?(生回答《春天在那里》)2、请你想一想,除了歌中唱到的,你还知道春天在哪里?(生自由回答)3、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在郊外、校园、上学路上我们都找到了春天,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小作者在哪找到了春天。(生齐读课题)二、学习儿歌,有感情的朗读1、自由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仔细读一读。(学生自由读)2、指名读儿歌。3、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字,组词)4、默读课文,找一找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读。在书上做出标记)5、谁来说一说有疑问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解决?(学生交流:词语、不明白的句子。生提出田野里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说出嫩草吐绿,春天的脚步进了理解梦已经被染绿的含义)6、你想像一下,田野里还会藏着有关春天的什么秘密?(学生根据经验说一说,蛇冬眠结束了,树发芽了)7、小作者发现这些秘密时,心里会怎样想?(指名读14节,读出喜悦的感情)8、他会以怎样的心情把这个秘密告诉妈妈、老师呢?(指名读5、6小节)9、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优美的乐曲,请你伴着音乐,把这首儿歌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可以读给同位、好朋友听)三、学写生字1、出示残、融、嘱、散,讨论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说,老师用红笔标注)2、(学生组词)3、生书写,教师巡视。四、课外延伸回家收集资料,寻找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五、作业1、背诵儿歌。2、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六、板书设计:梦已经被染绿残、融、嘱、散七、课后记: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检查儿歌的背诵2、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检查儿歌1、背诵儿歌(齐背、指名背)2、小组内检查生字(学生运用生字卡片读字,组词)二、《春天的脚步》展示会1、上节课布置找资料,下面谁来说一说你都找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学生说,老师板书,然后进行补充,完成语文天地4,对于容易理解的词语,让学生明白意思,并且试着说句话。)2、除了描写春天的词语外,有很多古诗也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还能背一些你知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学生背,老师给予评价、鼓励)3、这些同学真了不起,积累了那么多的诗句,真棒!书上为大家推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让我们来听一听雨点在唱什么歌?(生自由读短文)4、你都知道雨点在唱什么歌?谁听懂了它的歌,他都做了些什么?5、多么有趣的文章,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你都找了那些文章给大家读一读,好吗?(学生介绍,老师评价)三、课外延伸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的好词、好句、好篇,收获可真不少!回家后请你们把这些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好吗?四、课后记:教学设计方案篇2【设计说明】1、指导思想: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2、主要特点: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