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下雪的早晨》教案《下雪的早晨》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下雪的早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下雪的早晨》教案1一、谈话引入。学习了《瑞雪图》以后,大家对雪有了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雪的知识的文章——雪。二、读课文,找找有关“雪”的信息。1、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师生释疑。2、分小组学习课文,收集信息。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课文的一部分。学习完了,要求把收集到的关于雪的知识汇报给老师和同学。3、分小组汇报。其他成员相机补充。三、体会古诗、谚语的妙处。1、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古诗和谚语,说说它们有什么用。2、我所知道的有关雪的古诗和谚语。2《下雪的早晨》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二、读诗。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正字音。2、学生自由读。要求:流畅。3、指名分小节读。师生评议。4、全班齐读。三、品诗,再读诗。1、学习第一小节。(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诗人在第一小节写了什么?(2)我们应该怎样来读第一小节?(轻、美)(3)试着背诵第一小节。2、学习第二、三小节。(1)老师读第二、三小节。同学们思考:这两小节写了什么?它发生在什么季节?(2)人们经常在冬天想着夏天,在夏天想着冬天,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你觉得他会是谁?(4)指名读第二、三小节。说说作者在诗中透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两小节。(5)自己再读这两小节。(6)同桌互读,互评。(7)全班齐读。四、背诵全诗。第二、三课时:畅所欲言说说你见过的雪或想象的雪。一、看。出示挂图或课件,指导学生观察。1、留心观察雪花的形状、大小、颜色,体会雪花的外形特点。2、确定观察的顺序,注意屋顶上、树上、马路上、旷野中下雪后的不同情景。二、议。小组内议论,体会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景。1、在组内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大家说一说。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并进行补充或合理的想象。三、说。全班汇报。1、一组派代表汇报,大家从以下几方面评议。(1)说的顺序。(2)是否运用了适当的修辞手法。(3)是否生动,具体。(4)有没有感情的表达。2、师生介绍其他描写雪的段落。四、写。整理自己的思路,自拟题目,写成一段话话或一篇文章。《下雪的早晨》教案2一、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诗歌这种体裁的课文容易接受。读通顺,掌握生字词速度较快。但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以读代讲”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多种朗读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3.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教学设想1.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自学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联想。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四、教学准备CAI:《雪绒花》的音乐,雪花纷纷扬扬飘洒树林。五、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的情境,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CAI:《雪绒花》的音乐作为背景,雪花纷纷扬扬飘洒。教师: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想说点什么吗?(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人们喜爱雪,赞美雪,但每一个人对雪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笔下的雪有别样的滋味。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二)读中领悟课文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CAI课文朗读)1.你听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诗人在下雪的早晨想起了一个小孩;下雪的早晨,整个世界很安静……)2.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一至两遍,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交流,课文该怎样朗读。3.教师:谁来说一说,第一节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交流,汇报。(第一小节,应该用轻柔的语调,语速较慢。因为诗人写道:“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学生根据理解,朗读第一节。4.教师:第二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思考,可以自己揣摩,也可以与前后伙伴交流,讨论。汇报。(作者想起另一个小孩;作者想到了夏天的树林;作者还记得这个小孩手上提的东西……)教师:这一小节该怎样朗读?(轻快、活泼一点)为什么?(夏天的树林是充满生机的,太阳出来了,多么温暖,所以应该欢快一点;这个小孩有一双发亮的眼睛,他应该很活泼,所以读来应轻快点……)指名朗读,学生互相评价。5.教师:请同学们找到小伙伴来共同朗读最后一节。学生可以下座位寻找朗读伙伴。上台表演朗读。教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朗读呢?(因为书上写了“很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