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师爱心感言教师爱心感言(精选3篇)教师爱心感言篇1梦是一个未来的希望,是理想实现的动力和源泉.“中国梦”是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教育梦”是中国人为实现强大教育的期待,“教师梦”是广大人民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情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肩负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需要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水平,更需要“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教育观、人生观和质量观.教师“立德树人、立教圆梦”就是教师对学生有着父母般的“爱心”,严谨治学的“细心”,柔性教育的“耐心”,兢兢业业的“责任心”与天真烂漫的“童心”.一、父母般的“爱心”古人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在绚丽多彩的大世界里,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大爱无疆,爱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若父母的爱是孩子的一种巨大的火焰,那么教师的爱就是学生的一种巨大的动力;若父母的爱是启动孩子心灵的钥匙,那么教师的爱就是敞开学生心扉的大门;若父母对孩子的爱如山高如水深,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如天阔如水蓝.诚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父母对孩子般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一是像父母般的溺爱.有一个婴儿即将出生,他问上帝:“明天我就要到人间了,但是我这么弱小和无助,未来将怎么生活呢”,上帝回答道:“在众多的天使中,我特别为你挑选了一位天使天天守护你、无微不至地照顾你;天天为你唱歌,向你微笑,对你说最美丽、最动听的话语,你的生活会幸福的.”婴儿又问:“这个天使是谁啊?”,上帝回答道:“这个人就是你──妈妈”.是啊,教师要像父母一们,天天守护着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痛苦,珍爱学生的生命安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用自己的胳膊拥抱着每一个学生甜睡,用自己的汗水挥洒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用自己的鲜血注入每个学生的血液里,让学生在众多的天使中,呼唤出最亲切的声音──爸爸、妈妈,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爱!二是像父母般的抚爱.一个学生,若每天得到老师一次的微笑相待,两天得到老师一次的亲吻或拥抱,三天得到老师一次的抚摸头发,一个星期得到老师的一个糖果,两个星期得到老师一次的赞许,那学生的感受是什么?感受是心田的温暖、心灵的怒放、热望的点燃.这就是爱!三是像父母般的关爱.天下可怜父母心,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成人、成材都凝聚着不少的心血,他们期待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教师关爱学生,不仅仅关爱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安全保护或语言和数理逻辑方法的发展,更多的是关爱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所有的需要和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仅关爱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是关爱“后进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沐浴着教师爱的温暖、爱的情怀、爱的动力.爱是无穷的力量,爱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只要教师对学生付出真情的爱,学生才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有着幸福、快乐、执着和追求.二、严谨治学的“细心”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养人才,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诚然,“细心”的内涵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所了解与掌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的原因,学生的爱好、品德、品行和各种习惯都有所不同,甚至随着年龄和教育环境而变化无穷,有的是符合成长规律,有的是杂乱无章,有的是突发性事件,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无边无际的大世界.因此,教师应积极地、认真地了解或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品德、品行或各种爱好、习惯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同时平常要多发现、多观察、多留意学生在某一时期发展的动态,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变化以及突然间的异常变化.教师要认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质、变化情况,深入分析,找出源头,找出隐患,从“严”字着眼,从“细处”入手,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细心”是教师一种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教师只要对学生各方面认真、细致,做一个有心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和针对性,才能让学生微弱的“火星”燃烧成“火苗”、“火团”.三、柔性教育的“耐心”“耐心”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柔性教育的举措.“耐心”的内涵就是教师对学生教育有着期待的情怀.实践证明:成绩好的学生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的品质和不良的性格.例如:胆怯、孤独、恐惧、自私、嫉妒、虚荣或不懂得孝敬、感恩等;成绩差的学生一般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而行为失范.例如:失落、自卑、空虚、无心向学、不服从管教,打架斗殴、破坏公物、抽烟酗酒、勒索赌博、沉溺于网吧等,这些学生继而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头痛的“后进生”.对于存在着非健康成长的学生教育,教师必有耐心.一是理解与宽容.学生是接受教育者,由于年龄界限以及是非辨认能力所限制,加上当前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现状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父母离异孩子的教育等环境的影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