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教师的爱心.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正解教师的爱心.doc

正解教师的爱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正解教师的爱心宝鸡一中张宏(2010-8-28)为什么想写这个题目,或说要深究下这个问题。事出有因,有感而发。思维的导火索大致有二:一是临近开学,学校在今天下午的暑期学习会上,配合师德师风建设而搞的“我的教育故事”活动之触动;二是晚上听教育名家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讲座,受到启发。话不多说,切入文题。我要谈的是正解教师的爱心,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的爱心。二是何谓正解?先说第一个问题。对一个教师而言,凡有志要做一个最好的教师,凡做了教师的人,几乎人人都晓得一个毋庸置疑,无需多言的道理: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就会有教育,进而言之,就会有最好的教育。这个观点,可谓是风靡全球,流行久远。然而,如果辛苦考证一番的话,似乎也未必搞得清楚。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关键在于,广大教师都深信此理,足见它的正确性和影响力。甚至有教育家霍懋征老师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她立论的逻辑,或者叫她的理论核心,便是教育的本质,就是爱。以上便是我对问题一的有关认识,现在我要明确表态,我举双手双脚赞同这个风靡而流行的观点。问题是,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爱心,什么是教师真正的爱心,似乎有所曲解,而且这种曲解似乎还有愈演愈烈,甚至是“以曲代正”的形势走向。我庆幸在这个问题上,我偏离主道没有太远,便又纠正了步伐。我庆幸于我是个善于思考的老师。我的思考如下:满足学生困境(困惑)时的需要是爱心的重要表现。这个观点有错吗?没错。盲人摸象,每个人据其所触摸的部位,谈对大象的感觉和想象。你能说哪个盲人有错。所以,这个熟知的故事,从哲理层面解读,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受制各方面的影响,对世界的认知都只能获取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所以,这个貌似无懈可击的观点,如果我们信之而不慎思之,就有可能天真而错误却又浑然不知地以为:学生病了,老师送送他去医院,并给予他精心的呵护和关怀,甚至让你感到该老师着实是“爱生如子”。这便是我们大多老师以为最大的爱心,真正的爱心,我绝不否认,但却保留看法。再如,学生家庭困难,我们老师想方设法,力所能及地资助学生。甚至,象我们一些老师在讲到自己教育故事的时候,还会在周末,节假日,将学生接到自己的家中,视学生如子女,如家人,让其与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这时或日后,想起这些事,我们大多老师自然会以为,这是值得收藏和让心灵安顿的故事,因为我们“急他们所急,帮我们所能忙”,如是说来,这便是最大的爱心,真正的爱心吗?,诸如此事,我也多次做过,我仍旧不可否认,甚至我觉得他们的行为会让我感动不已,撼人心脾。可此刻,我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保留意见。再比如,学生情绪波动,或是伤心难过时,我们总能马上找其谈心,或是给予耐心地安慰引导,助其心里调整。我们马上又会以为,这就是我为人师者对学生的爱心。这还没错,但我仍旧保留意见。以上三个例子,我之所以三次不予否定却又三次保留意见的原因是:我始终清醒一点,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故事“盲人摸象”中的“盲人”,即我们只看到了答案全貌的一部分,却难免主观臆断,以偏概全,所以,大家的认识,我肯定,是肯定其相对合理性,即你摸到并正确表述的那一部分;我保留意见,是因为我看到了大家的普遍思维误区,即你未摸到,自然也谈不上发表看法的另一部分。以上举例,稍加思考,便不难发现:学生心情极为不好,家庭困难至极,没事就生病,这些毕竟是生活的“非常态”。生活的常态是:学生不会没事就生病,等着你去背他上医院;21世纪的学生家庭,不会人人都活在极端贫困状态,上学艰辛。这毕竟也是少数分子。学生也不会没事就闷闷不乐,人人苦大仇深。孔子讲“井有仁焉”的故事,很能说明,在“非”常状态下的“人之爱心”,是绝不叫真正的爱心的。因为那是人人皆与生俱备的人之本能。换孟子来说,就叫“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即,凡人皆有恻隐之心。所以,为师者要以爱施教,到底如何考察并认定一名教师的爱心指数,我以为:主要是看他对学生“常态”而非“非”常态下的爱心行为和心理。对学生天然的“依恋之情”和“牵挂之心”,才是逼近教师爱心的真正所指。古人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理”自相通:大道无形,大雪无痕,大智若愚,大俗即雅,大爱无疆。我愿用“大道无形”为“大爱无形”。通俗点讲,当学生健康的时候,你能否想到关心他身体以外;当学生家境优越时,你可否知道他内心可能有爱的创伤却鲜为人知;当学生乐观无比的时候,你又能否会想到,他的身体壮似心理。以上这些想到,不是出自本能,而是发自内心;不是特定某刻,而是时常经常。除此之外,学生周末,放寒暑假,久而不见,你会想念自己的学生吗?你会期盼快点见到孩子们吗?你会想起那些让你烦心纠结的“可气又可爱”的学生吗?你会牵挂那些身体虚弱,动辄生病的孩子吗?你会去想,那些学习习惯欠佳的孩子,该写的作业,是否能独立完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