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咏柳》教案小学语文《咏柳》教案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咏柳》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学语文《咏柳》教案1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二月春风似剪(jiǎn)刀。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裁:裁剪。似:如同,好像。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小学语文《咏柳》教案2咏柳知识目标1、学会读写“碧、垂、丝、裁、剪”五字。会读“咏、妆、绦”三个字。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初知诗意。3、体会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能力目标通过课前观察和学习诗歌、练习用两三句话描写春天。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学会读写”碧、垂、丝、裁、剪”这五生字。2、有感晴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难点了解本诗的大意。教学方法课前观察,图文结合,反复朗读。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幻灯片第一课时一、观察“咏柳”的插图或幻灯片1、图上画的是什么?(长满绿叶的柳树。)2、从图上能看出这是什么季节吗?(春天。)3、教师介绍《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把春景描写得那么美好,是凭借自然景物——柳树,歌颂了春天。美好的新春,充满了勃勃生机,激起了诗人喜悦的心情。4、把你看到的春天柳树的样子说—说。(激情引趣)5、板书课躇。“咏柳”是赞美柳树的意思。二、读诗歌1、出示生宁卡片,指名读。2、借助拼音自读诗歌,要求读通顺。3、检查读的情况:指名读、小组齐读、互相推荐读。4、教师范读。三、初步了解诗文1、看插图或幻灯片,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诗说的意思是什么?2、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然后提出不懂的词语。3、互相讨论解释不懂的词语:“碧”,绿的意思。“妆”,打扮的意思。“垂”,东西的一头挂下来。四、边读诗文边体会诗中说的是什么五、识记字形、写字引导学生识记字形。形近字:“载”和“裁”,进行区别;“剪”和“碧”可通过熟字组合加以识记。“碧”,先写上半部的两个部件,要紧凑,下边的`石字居中。“垂”可以通过教笔顺识记。“垂”字写法:。“丝”字要注意字形结构,两个“”并排写,千万不要加点,下面一长横把两个“”托住。第二课时一、熟读课文二、了解诗句1、理解第一、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1)通过看图,看柳树的整体和它的枝条。了解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像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的绿色柳条就像绿色丝带一样。其中帮助学生弄懂:“碧玉”是绿色的玉石;“一树”是满树;“丝绦”一种丝织的带子。(1)指导用欣赏赞美的语气读这句话。2、了解第三、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先理解“细叶”、“裁”的意思。(2)再理解全句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剪出来的呀!3、朗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春日柳树的美景。4、背诵全诗。三、完成练习第3题,进行谈话、写话练习1、观察春天的柳树。(可在上本课之前领学生去附近有柳树的地方进行观察或看挂图)2、说一说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的。(1)说柳树的颜色。(2)说柳枝和柳叶的样子。3、写春天的柳树。(1)先写在什么地方看到了柳树。(2)写柳树的颜色、柳枝、柳叶的样子怎么美。4、学生写话后教师进行评议。优秀的可在全体同学面前朗读或展出。小学语文《咏柳》教案3第一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及有关的柳树图片)(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柳叶、柳树形象。)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课题,解题。3、全班齐读课题。4、(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5、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2)开火车读。(3)全班读。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