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教案范本6多篇【引言】小学教案范本6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小学教案模板篇一一、教材特点《故事两则》是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配合第三组教材“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设置的拓展性练习。《故事两则》第一则故事为《加了一句话》,讲一位法国诗人见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一天什么也没讨到,在她的乞讨木牌上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话,让那些路过的人主动投币,表现了语言的强大魔力。第二则故事《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在招待外宾时,对“万”字图案的巧妙回答,化解了场面的尴尬。二、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理解大意,理解内容。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机智巧妙的语言。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精炼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积累优美语言的兴趣。教学难点:对精妙的进一步感悟和拓展。四、教学方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在自主学习中感悟,通过拓展性练习,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达到只是建物的拓展目的。五、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本课拓展性练习的教学思路,利用网络资源和媒体效应,收集资料,拓展性练习作辐射准备。2、学生一是重温第三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二是收集相关的事例,作好交流准备。六、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道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共同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板书课题)(二)阅读理解1、出示阅读要求(课件)(1)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2)默读课文,这两则故事分别讲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找出变化的原因,边读边动笔圈画。(3)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识出来,组交流,合作学习。2、检验阅读效果(1)指名读课文(2)让学生说说自读中解决了哪些问题。(3)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3、品读理解(1)“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A:比较:“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B:对加上“春天到了”课文是怎么解读的?C:你是怎么想的?(课件:百花争艳的春天)D:这句话精妙在哪?(加了一句,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引读:师:春天到了生:我什么也看不见!师:春天多美好生:我什么也看不见!师: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生:我什么也看不见!(2)“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填空: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心情;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心情,于是对老人产生了。是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A:“法西斯”在这句话里指什么?B:“消灭”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C:论一论这句话的幽默之意。(三)感悟内化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精妙句子。2、大家评定,把肯定的写在黑板上。3、课件展示练习内容。广告词:请不要把手伸向向你微笑的花朵!(1)故事中的语言(找—议)。(2)根据漫画写一句话。(四)总结精妙的语言是智慧果,愿同学们尽情享受语言艺术的快乐之果。小学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3、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难点: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长城砖是什么样子的?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8.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长城砖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1、字词:绵延、防御、羡慕、自惭形秽、软缎、陈列、镀金、里程碑、热泪盈眶、刚毅、灵魂、妄自菲薄2、解词: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三)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2、思考:(1)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产生了哪些想法?(2)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3)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长城砖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4、全班讨论。5、分角色朗读。注意长城砖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7、教师总结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