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1活动由来幼儿通过过国庆节回来,互相交流外出游玩的感受和体会,孩子们都说我们的国家真大,幼儿都有强烈的认识了解祖国的欲望,为了满足幼儿的欲望和要求,于是产生了我们的祖国的主题活动。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绪、情感及做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2、了解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3、知道了解母亲河(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4、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曾经创造过世界奇迹。5、知道了解四大发明。问题板块1、中国地图什么样,它象什么?2、五十六个民族服装服饰展,民族娃娃展。3、阅兵图片军仪仗队图片。4、布置长江、黄河的.图片展。5、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6、搜集四大发明的相关资料,布置展墙。主题壁报1、布置了中国地图的拼图墙。2、五十六个民族服装服饰展,民族娃娃展。3、阅兵图片,三军仪仗队图片。4、布置长江、黄河的图片展。5、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6、搜集四大发明的相关资料,布置展墙。区域游戏1、中国地图拼图。2、制作绘画民族娃娃。3、绘画天安门。4、歌舞表演,我爱天安门学唱国歌画国旗。5、搭建长城。6、创编歌舞。7、手工制作长城。8、实验活动。9、纸的超市。相关内容1、向家长介绍本网络的活动内容。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资料。3、家园共同配合带幼儿参观天安门、长城。4、请家长给幼儿布置相关适宜的环境。5、教师家长幼儿共创风格墙。6、让家长帮助寻找提供资料。家园合作1、看录相、光盘。2、从网上下载的照片。3、利用家长外出参观给幼儿提供录制的材料、照片、解说词等。4、活动区活动。5、利用周边的社区的环境和资源。6、参观纸箱厂,寻找各种纸。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2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识菊、赏菊、爱菊。2、帮助幼儿获得菊花在秋天开放的常识。活动准备:1、请家长节假日带幼儿到公园或社区赏菊。2、在幼儿园观赏菊花。3、《菊花开》录音带、准备纸张和颜料、水彩笔。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1、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那你们知道刘老师最喜欢秋天的什么吗?(幼儿随意回答)告诉你们吧,刘老师最喜欢秋天漂亮的花儿。你们看,秋天到了,许多漂亮的花儿都开放了,可漂亮了,有这么多漂亮的花我很想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今天呀,我想带你们一起去花园玩,想不想去?”(想!)好,我们出发!2、组织幼儿列队带户外种植菊花处。二、基本部分1、组织幼儿赏菊、评菊1)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秋天是一个丰收、硕果累累的季节,有许多水果、蔬菜、庄稼都是在秋天成熟的。而这些漂亮的花儿,就是秋天里开的时间最长、最漂亮的一种花儿,它的名字叫什么?你知道吗?”(幼儿自由回答)老师告诉你们,是菊花。2)组织幼儿观看菊花,引导幼儿比较菊花的大小、颜色、味道、形状。3)组织幼儿会活动室讨论所观察的结果,说说你还见过那些菊花?简单介绍部分菊花的特别作用。2、学习儿歌《菊花开》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1)师:“小朋友们,这些菊花呀长的这么漂亮呀,而且香气怡人,所以呀,我还找到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呢!不过,菊花姐姐说,只让我教给聪明勇敢的小宝宝,那么老师先提问几个问题,谁能回答上来就教给谁,怎么样?”(提问有关菊花的知识)2)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那我只好把这首好听的儿歌教给你们啦!(教授幼儿儿歌《菊花开》)3、画菊1)师:“小朋友们,我知道,你们穿了漂亮的新衣服,特别喜欢照像,菊花姐姐这么漂亮,她也想照一张,我们也给它们拍一张照片好不好?”(好)2)师:“哎呀,坏了,忘带照相机了,这可怎么办呢?哎,有了,我们的小朋友可以用五色的水彩笔把漂亮的菊花姐姐画下来呀,你们看这是老师画的菊花,漂不漂亮?(漂亮),漂亮咱们自己动手画一张吧!”幼儿自由创作菊花。幼儿作品简介。幼儿作品区角展评。三、结束部分1、教师小结。以表扬、鼓励为主,组织幼儿集体参观幼儿作品。2、多种形式复习朗诵儿歌《菊花开》。四、活动延伸带领幼儿一起到户外寻找其他的秋天景象。领略秋天的美,并告诉幼儿其他的一些秋天的知识。文档仅供参考文档仅供参考设计意图:我们班幼儿在“春夏秋冬”的主题活动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四季的生活经验,初步感受过四季的特征。因此组织本次集体交流活动,可以使孩子们对万物在四季轮换中的变化有一个较为整体的大致了解。另外,在本次活动前我们班级通过“四季词语”区角创设,通过家园合作,已让幼儿在低结构活动中收集、分享了各自了解、绘画表现出的四季词语,但是在日常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只是对自己带来的词语有所感知,对他人的词语并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