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解析广东深圳市高级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定向测评.docx
上传人:一只****呀9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综合解析广东深圳市高级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定向测评.docx

综合解析广东深圳市高级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定向测评.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综合解析广东深圳市高级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定向测评试题(解析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表示2个分子的是A.H2B.2HC.2H2D.2OH-2、以甲为原料合成化工产品丁的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丁为氧化物B.转化①中乙和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C.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D.该过程中有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3、NaCl溶于水形成NaC1的水溶液,NaC1水溶液通电发生化学变化,不可能得到的产物是A.Cl2B.NaNO3C.H2D.NaOH4、在某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C.甲、丙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1:8D.丁一定是化合物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检查气密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闻气体的气味D.滴加液体6、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B.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电荷数相等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D.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7、铁是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金属,其构成粒子是A.铁原子B.铁元素C.铁分子D.铁离子8、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不能松懈。下列防控措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戴口罩B.量体温C.用消毒液消毒D.少聚会9、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生成物有3种物质B.反应物都是单质C.有一种生成物能够引起酸雨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21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某物质与氯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氯化氢,所以该物质一定含有氮、氢元素B.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其它元素组成的,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不是化合物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则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作催化剂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_________。(2)第16号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可形成一种阴离子,该离子符号是_________。(3)第3周期里第11号元素与第17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_________(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4)钠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填序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A.B.C.D.(5)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2、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图1是氯化钠形成的微观过程,图2、3分别是钠、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回答问题。(1)图1中表示钠离子的是______(填序号)。(2)由图2可知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有的相同之处是______(答一点)。(3)由图三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______。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B.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gC.氯元素属于金属元素D.氯的元素符号为Cl(4)图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谈谈你对燃烧的重新认识______。3、能源和环境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2021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碳中和”(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人们使用的化石能源是:煤、___________、天然气,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物(填物质类别);(2)天然气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3)使用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_______;(4)家庭里,常用炉灰盖灭煤炉中的燃煤,其原理是___________;(5)燃煤会影响环境,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易引起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6)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B.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提倡绿色出行C.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4、结合下图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实验A中,通过______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实验B中,待火柴______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3)实验C中,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