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绿色无机化肥与环境保护摘要:本文阐述了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与环境污染,以及化肥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化肥污染的措施。关键词:绿色无机化肥环境保护人口环境污染水土流失1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1.1森林资源减少且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历年不断的大规模垦伐,原始自然植被几乎已荡然无存。传统的外延式扩大农业生产的路子使全国各地为了增加农产品产量,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围湖围江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1.2水土大量流失且水污染严重由于不合理垦殖,河流中上流开荒、森林砍伐过多,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18266万hm2,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t。尽管目前已加大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但仍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良田被冲,大量泥沙流入河川、水库,淤积河道和水利工程,使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伴随着水土流失而大量进入河道的氯、磷、钾等成为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造成生态恶性循环。1.3农用化学物质导致污染近年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增产乏力的局面,缺水和过量使用化肥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板结、农产品残毒过多,破坏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大,使农区成为分布面广的一个重要面源污染源,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目前,全国累计遭受污染耕地面积已超过0.1亿hm2,且有不断扩大和加重的趋势,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达15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还致使水体、耕地和农产品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农畜产品有毒物质不断积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们的健康。2化肥的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1化肥对环境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化肥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而全面,化学肥料引人的非主要营养成份(如:硫酸铵的硫酸根,氯化铵的氯根等)对土壤、植物有一定不良影响。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缺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硝酸盐在作物中积累;污染地下水等危害。垦区化肥使用中,氮肥占有比重最大,造成环境污染最严重。因此垦区化肥污染主要是氮肥污染。2.2化肥对大气的污染化肥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氮肥分解成氨气与反硝化过程中生成的n02所造成的。肥料氮在反硝化作用下,形成氮和氧化亚氮,释放到空气中去,氧化亚氮不易溶于水,可达平流层的臭氧层与臭氧作用,生成一氧化氮,使臭氧层遭到破坏,成为氧化亚氮放出。2.3化肥对水体的污染随着进人环境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多,造成水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使氮、磷等营养元素进入水体,是造成人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2.4化肥对土壤的污染由于土壤种植各种作物,蔬菜和牧草,土壤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动植物的健康。植物通过根部从土壤吸收的氮素,大部分为硝态氮,一部分为铵态氮,除水稻外,大多数植物以硝态氮为主要形式,含高浓度硝酸盐的植物被动物食用后,由于硝酸盐产生的亚硝酸盐对动物发生毒害。植物体内硝酸还原的速度与氮的供给相配合量,硝酸盐一般并不过多积累,而在供给氮素多时,就会发生硝酸盐积累,为此进行过有关施肥量,肥料种类及施肥时期的试验。牧草和菠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植物体内n03-n浓度相应增高。由于土壤的硝化作用,使土壤富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种植的各植物中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造成土壤污染。2.5化肥对生物的危害在施用化肥过多的土壤,会使谷物、蔬菜和牧草等作物中硝酸盐偏高,蔬菜、牧草中的硝酸盐,在贮藏,煮及腐烂过程中,以及在动物胃中,在一些寄生菌还原的作用下,都可以形成亚硝酸盐含量增加,食用后会引起人畜中毒,例如近年常发生农畜因食用大量的甜菜叶及块根引起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硝酸钾还原生成亚硝酸盐和氧化氮,对神经血管有毒害作用,家畜用后15—20min即可发病,发病率高,常因来不及抢救而大批死亡。目前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化学农业,这种模式严重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品,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和农药被施用到农田中,并在土壤及作物根、茎、叶和农产品中残留。这些残留,特别是农药残留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即使是少量的农药残留也可能导致疾病甚至是癌症的发生,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危害了生物多样性,造成水体与土壤污染等。参考文献:[1]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化肥污染对环境的影响》[2]《化学农药与环境保护》2008-6-05供稿文/李成威[3]沈玉龙,魏利滨,曹文华,等.绿色化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4]黄尚毅,段巨龙.化学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化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