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戏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当前戏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ocx

当前戏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当前戏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戏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昆山自古人文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省委娄勤俭书记2017年11月来昆调研时强调,昆山文化底蕴丰富,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在发展中的作用。昆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保护和传承,是当代昆山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一、昆曲文化保护发展现状(一)历史渊源昆曲作为一门有着六百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剧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经历代名家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并且由于它对中国其他剧种产生的深远影响,因此被世人尊为“百戏之祖”,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瑰宝。昆曲艺术作为昆山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昆山最具辨识度的“金名片”之一,而昆曲能够追溯到的渊源和几个关键节点,都与昆山巴城有关。自唐始,昆曲在巴城完成了“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剧”的华丽演变。1200多年前,唐代宫廷乐师黄幡绰吸收民间歌调在巴城传戏,并创作“傀儡戏”,逐步发展为“昆山腔”,成为昆曲的缘起;距今700多年前,元代文化大家顾阿瑛在阳澄湖畔组织的“玉山雅集”,与东晋“兰亭雅集”、北宋“西园雅集”并称中国文化史上三大雅集,为“昆山腔”融合发展厚植了文化底蕴,促进了昆曲的流传发展;距今400多年前,明代戏剧家巴城人梁辰鱼用明代戏曲家魏良辅的“水磨腔”填词,创作了《浣纱记》,使昆曲正式登上舞台,演变为昆剧。因此,巴城是名副其实的“百戏之祖”昆曲发源地,在巴城,昆曲文脉历千年而绵延不断。(二)发展现状上个世纪20年代,巴城人吴粹伦与一众志同道合之人成立“昆剧传习所”,培养了戏曲界“泰山北斗”的“传”字辈学员,为昆曲的传承保留了火种;上世纪50年代,昆曲《十五贯》晋京演出,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高度评价,成为“一个剧目救活一个剧种”的典范;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昆曲博物馆、周庄古戏台等昆剧文化设施先后在昆山建成,昆曲研究会、玉峰曲社、戏曲联谊会等一批文艺团体相继成立;2000年首届中国(苏州)昆剧艺术节在苏州举办,汇聚了经典折子戏,推出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许多年轻人由此迷上了昆曲;2001年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昆曲风潮,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辉煌的一页;2015年,昆山当代昆剧院挂牌成立,创新采用“动”“静”“送”“传”等方法传播普及昆曲生活方式;2016-2017年,昆山连续举办两届昆曲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昆曲爱好者及家人、朋友近距离体验昆曲、感受昆曲。近年来,昆山扎实做着昆曲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切实保护好昆曲文化资源、传承好昆曲艺术、发展好昆曲事业,着力推动着昆曲的兴盛繁荣。特别是作为昆曲发源地的巴城,扛起了保护与发展昆曲的大旗。巴城既注重在“硬件”上下功夫,以建成的昆曲学社等为载体,通过实景演出、剧院演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演艺昆曲剧目,让“昆曲文化”听得见、看得着;又注重在“软件”上下功夫,在昆曲内涵形式上做文章,让“昆曲文化”有深度、有品位。一代代巴城人不忘初心,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打实、心贴心地传承弘扬昆曲。先后成立了昆山小梅花戏剧团、杨守松工作室、俞玖林工作室、一旦有戏(顾卫瑛)工作室、郑培凯工作室、朱晞古琴馆等12个昆曲组织;出版了《昆曲探源》、《昆曲之路》、《大美昆曲》等20部昆曲著作;培育了大批昆曲名家新秀,累计输送近30名优秀学员至专业戏曲学校深造;吸引了昆曲酒业、水磨韵主题餐馆、拾画书吧、水磨雅集文创店、汀上古韵主题民宿、龙云崌昆曲茶楼、粉墨宝贝主题店、“巴溪驿站”主题邮局等10多家昆曲产业企业进驻;打造了昆曲小镇探源游、生态休闲游、宜居游等6条旅游线路;组织举办了中国少儿戏曲教育巴城论坛、巴城重阳曲会、小梅花进京非遗演出季演出等10多次重大活动;依托俞玖林工作室、一旦有戏(顾卫瑛)工作室、源缘昆曲社开展大美昆曲讲座、昆曲名家分享会、昆曲拍曲活动等各类昆曲主题活动200余场,受众人数达140多万人次,营造了良好的昆曲文化传承氛围。二、制约昆曲传承发展的若干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多年来,昆山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围绕擦亮昆曲“金名片”,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但对照新时代要求、对标先进地区、对应昆曲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昆山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表现在:一是昆曲艺术长期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撑保障不够。尽管今年拟定了《昆山市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2),但是如何使昆曲艺术特色及成就薪火相传并加以弘扬,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周密规划的重要课题,需要用更长时间完成的系统工程,当前的工作框架和机制与长期持续推进的发展需要还不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