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docx
上传人:志玉****爱啊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docx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二.教学手段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2.课堂朗读。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三.教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二)分析上阙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老师串讲]“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赏析]△“独”(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老师串讲]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赏析]△“看”(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老师串讲]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提问:这种写法称[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赏析]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学生回答充满生机。△“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漫江碧透”)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内心中充满激情。△“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老师串讲]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魂的人。[赏析]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总结上阙]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四)分析下阙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赏析]△“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恰”(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画面。(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曾记否”三句(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