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有感.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育心理学有感.doc

教育心理学有感.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历史教学的心理学问题一.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心理特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首先需要形成有关的历史的人物、历史时间、历史空间等的正确表象。形成正确的表象是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要求之一。其次,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需要大量记忆重要史实的年代、日期、人物姓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前因后果等。进行大量有效的记忆活动乃是学习历史知识时,对学生心理活动上的另一个共同要求。再次历史知识本身都具有一程度的复杂性和间接性。它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涉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它之所以具有间接性是因为,历史事件在时间上都是发生在过去,甚至是遥远的过去。这种复杂性与间接性还会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这就要求学生进行积极想象与思维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由于历史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一定的锻炼,不断发展提高。二.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正确的表象,除直接进行观察外,还要充分使用直观教具。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最能正确反映现实形象的表象莫过于实物表象,所以实物乃是最好的直观教具。无实物可利用实物模型或复制品,如古代人物塑像、古战车模型、古器物复制品等即是。使用直观教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感知材料,形成正确的表象,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使用时,还必须和言语说明结合起来。研究表明,为了形成学生的正确而完整的表象,不仅向他们呈现直观教具,而且还伴有适当的口头说明。例如,在讲述古代希腊庙宇的结构时教师给学生观看一张庙宇的图片。事后让学生用图画绘制或言语描述的方式来再现该庙宇的形象。结果,学生对庙宇形象各部分的细节遗漏了。许多历史文物因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已不是昔日的旧貌,关于这种差别应在教学时用言语指出来,以免形成不正确的表象。如果直观教具难以找到,可以通过形象性的言语描述发挥直观的作用,或是引起学生进行想象,把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再造成为所需要的新表象。历史知识大多带有间接性,通过再造的想象形成的表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形象性的言语在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此外,形象性的言语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它对学生的情感能起有力的感染作用,有的教材文字叙述生动形象,例如教材中关于“鸿门宴”一段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时有身临其境之感。历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组织学生记忆,尽可能使孤立的名称、年代和数字意义化,避免死记硬背,并经常应用各种方式复习以防遗忘。《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4)“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