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doc
上传人:书生****35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doc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各位老师,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谈有关新课程实施的话题。我们金水区教研室的老师们为了使一线老师能够轻装上阵,给大家提出了“先进入”的指导思想,鼓励大家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并多次到课堂听课,认真辅导,才使我们在高标准,低要求的前提下逐渐进入课改。今天我谈的话题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这只不过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会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我就首先从观念的转变说起吧。观念的转变中我重点谈谈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一、课堂要成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源泉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就是放下自己绝对权威的架势。如果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学生必定没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权威,学生很可能跳不出参考书的范围,也就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放下权威,倾听学生们的心声,积极参与大家的争论,这时你会发现课堂充满了活力。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每次上完课,我总是非常兴奋,课堂上师生的唇枪舌战,引经据典,时常给我许多新的启示,许多新的活力,让我激动又兴奋。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师生讨论总结的十分热烈,大家都在用自己最动人的语言称赞元方的诚信和懂礼,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说:“元方一点儿也不懂礼貌!”当时有很多听课老师,大家闻声一齐望过去,一个平常很懂事的男生,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看到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望着他,他站起来说了一番话,至今让我难忘,他是这样说的“元方时年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与父亲的朋友讲话,把人家批评的无话可说,这说明他聪明,可他对人家的惭愧(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和元方握手)不理不睬,这多伤人心啊!”大家都默默无言,陷入深思,有一个同学起来反驳他“他是怕那个人打他才不回头的!”有人起来帮他说:“不对,元方就是不太懂礼貌,他只记得批评别人,却不注意自己的行动!”。“他已经把不懂礼貌的父亲的朋友批评得惭愧了,能说他不懂礼貌?”“不接受别人的歉意就是不懂礼貌!”大家争的两眼放光。像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许多同学发现作者精心描绘的飞渡一节,其实从文中的具体数字来看,那些半大斑羚是无法成功飞渡彼岸的。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们一向是站在作者和参考书一边的,这已经成了一种惯性,当这个不能成功飞渡的问题的提出来的时候,由于惯性的作用,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简图,一边画一边讲,试图说服大家。谁知,我的小反对派们也不甘示弱,一个叫金山的同学也跑上讲台画起简图,也是一边画一边讲,我在旁边观察,大家听得十分专心。“大家看这儿,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羚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这时,老斑羚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他一边说还一边画,同学们专注地看着他和他的图画。“注意弧线的最高点,这个点应该是老斑羚跳跃长度的一半,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着:最健壮的公斑羚一次最多能跳出五米远,一般的斑羚能跳四米左右。这就是说,老年斑羚跳到最高点的时候只能跳2米左右的距离,在这个点上,半大斑羚踩着老年斑羚的背第二次起跳,他要跳的是四米左右的距离,而不是课文中说的两米!他会跳过那四米左右的距离吗?”这种发现让我们展开了一场对于文中数字的重新认识和分析的讨论,这样的争论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没有了教师的权威,课堂已经没有了台上与台下的距离,师生在互动中共同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对于同学们争论的问题最好是没有统一答案。课堂上同学们创造性的发现也来源于教师心中无权威。有一篇文章给我许多启示,这篇文章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文章讲述了作者一生中多次读《红楼梦》的不同收获,说是青年时期读《红楼梦》收获的是爱情,文革时期读《红楼梦》读到的是阶级斗争,老年时读《红楼梦》收获的又是不同的内容。同一个人读同一部书,读的时间不同,收获的内容也不同,对同一个人,同一本书来说,收获还如此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看法不同的同学会更多。教师的心中也要有这样的认识。读过这篇文章后,我试着在教学中不再统一同学们的认识,允许同学们对文章有不同的见解,当不同的见解和发现在课堂上提出时,我才发现,这时学生的目光闪着异彩!同学们读书的劲头也足了,因为他们都想有与众不同的发现,都希望自己能提出不一样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些,就不得不多读课文,不得不认真仔细的分析课文,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多查阅资料,多参加讨论,有了课堂之外的许多积累,课堂上的精彩言论就时时闪现了。例如:学习《珍珠鸟》一文时,有同学在课堂上连续发难,说作者对小鸟的喜爱完全是虚假的,因为鸟的天堂在自然界中的森林里,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