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鉴赏《答司马谏议书》这封书信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批评了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的思想,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某启:昨日承蒙来信教诲,私下认为和君实同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时间很长了,但议论政事意见常常不一致,是因为坚持的治国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尽管想在您耳边强行絮叨,最终想必也不会被您体察,所以略作答复,不再一一地自辩。又想到君实待我深厚,对于书信往还不应该草率鲁莽,所以现在我详细陈述我这么做的理由,希望君实或许会谅解。一般说来,儒者争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名分和实际。名分和实际间的关系搞清楚了,天下的道理就弄明白了。如今君实教诲我的原因,是认为我执政“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因而招来天下人怨恨和毁谤。我则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廷上商议制定法令制度,把它交给主管部门执行,不叫“侵官”;施行古来圣明君主的政治主张、行政措施,来兴利除弊,不叫“生事”;替天下管理财政,不叫“征利”;驳斥不正确言论,诘难巧言善辩的人,不叫“拒谏”。至于怨恨毁谤很多,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人们习惯于苟且不是一天两天了,士大夫多把不顾惜国家大事、混同流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皇上这才打算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不考虑对抗者的多少,打算出力辅佐皇上抵御这种风气,那么众人怎能不喧闹不安呢?但是,盘庚迁都,互发怨气的是百姓,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迁都计划,考虑理由恰当而后行动,做对了,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假如君实批评我在相位日久,未能辅佐皇上有大的举动来恩惠万民,那我知罪。假如说当今应该一切事不做,墨守前规旧法就可以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会面晤谈,不胜倾慕向往到极点!词句注释①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②某启:古代书信的抬头格式。正式信件“某”字处要填上写信人的名字,书札原稿此处例用“某”字代替。启,书函。③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④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⑤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⑥强聒(guō):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聒,在耳边絮叨。⑦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⑧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厚,厚重。⑨反复: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⑩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冀:希望。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尤在于名实:一作“尤在名实”。名实,名分和实际。怨谤(bàng):怨恨,指责。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订立。有司:主管部门。举:推行。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固:本来。前:预先。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