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Vo.19No1Feb.2007l.JournalofHenanMedicalCollegeforStaffandWorkers45中医药学内经哲学思想初探陈可吟,纪春娥(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关键词]内经;中医;哲学;天人合一;阴阳R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76(2007)01-0045-03[中图分类号]内经是我国现存中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窖е?它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它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研究形而上的医学哲学问题的著作,被称为医学哲学之宗。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九卷,每卷九篇,合为162篇。它对中医的致病因素、诊断方法、治法治则、预防养生、运气学说、脏腑经络、针刺方药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蕴涵的哲学思想主要由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相互对立转化的观念两大基本内容组成。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无疑是我们古老文明智慧的集中典范。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与万物在这个整体之中相互依赖共同生存。因此用中国哲学的眼光来看,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是共生共处的关系,不是互斥的关系。这种思想观念在很多中国古典哲学的著作里都有涉及,例如易经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万物都是由太极的功能生发而来的,虽然万事万物表面上看起来各不相同、纷繁复杂,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统一于太极,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系辞上。又有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万物都有相同的本源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又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在内经中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认为人生在天地自然界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人生病收稿日期:2006-09-28作者简介:陈可吟(1977-),女,河南省开封市人,硕士在读。不是上帝天对人的惩罚,是不懂得摄生之道而造成的。在灵枢本神中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善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致,长生久视。是说人要想健康长寿,只有遵守自然规律,使身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换句话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内经认为自然界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之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之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于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之气的运动,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之气和五脏之气的协调。正如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是同一道理,同时又认为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相应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里的道不同于老子的道,是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互斥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处的关系。内经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去把握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时,把整体看成一个处于无穷变化和发展的整体,并说明人作为整体的部分应该顺应整体的变化与发展调整自己,与整体同步使部分与整体的和谐,从而达到保持机体健康的目的。由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昼夜的更替,地域的特点,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用药时,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内经认为,人在自然界中,是一个适应周围环境的有机整体、外界气候的温热寒冷和朝夕光热的强弱,对人体十二经脉的流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46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第19卷响,因此,治疗用针,必须观察日月星辰、四时八节之时序,来施行针刺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子午流注就是依据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的自然周期现象,按着人体十二经脉的阴阳表里,营卫气血,在昼夜的循环中,利用一定的时机和影响所开的穴位去治疗。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还专门论述了针灸逆四时而生乱气的危害,指出刺不知四时之筋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博。这就使内经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辨证思维。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初指日光的向背,这是人们长期观察后提出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诗经公刘云:相其阴阳。即是指向日光的地方为阳,背日光的地方为阴。而后阴阳被借用来表示世上物类的性质区分,表示对立、消长的两种物质的相应相合现象。阴阳作为中医学的主要说明工具之一,在内经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