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硬盘驱动器的分类、组成、性能指标◎移动硬盘、U盘◎软盘的分类和技术指标2.1.1硬盘的分类1.按内部盘片直径大小分类2.按用途分类2.1.1硬盘的分类2.1.1硬盘的分类2.按数据接口分类2.1.1硬盘的分类2.1.2硬盘的组成外壳工作原理工作原理2.1.3硬盘的主要参数和性能指标2.磁头数(Heads)硬盘的磁头数与硬盘体内的盘片数目有关,由于每一盘片均有两个磁面,每面都应有一个磁头,因此,磁头数一般为盘片数的两倍。3.柱面(Cylinders)硬盘通常由重叠的一组盘片(盘片最多为14片,一般均在1-10片之间)构成,每个盘面都被划分为数目相等的磁道,并从外缘的“0”开始编号,具有相同编号的磁道形成一个圆柱,称之为硬盘的柱面。磁盘的柱面数与一个盘面上的磁道数是相等的。4.容量格式化后硬盘的容量由3个参数决定:硬盘容量=磁头数×柱面数×每磁道扇区数×512(字节)。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5.单碟容量一张盘片具有正、反两个存储面,两个存储面的存储容量之和就是硬盘的单碟容量。所有盘片的容量之和就是硬盘的总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实现大容量硬盘也就越容易。同时,单碟容量越大,硬盘的档次越高,性能越好,其故障率也越低,当然价格也越贵。2.1.3硬盘的主要参数和性能指标2.1.3硬盘的主要参数和性能指标11、平均访问时间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Access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SeekTime)是指硬盘的磁头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目前主流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9ms左右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Latency),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对圆形的硬盘来说,潜伏时间最多是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最少则为0(不用转),平均访问时间通常在11ms到18ms之间12.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硬盘数据传输速度包括了内部数据传输率和外部数据传输率。内部传输率也称为持续传输率,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数据线性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间隔度)。这项指标中常常使用Mb/S或Mbps为单位,这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转换成MB/s(兆字节/秒),就必须将Mbps数据除以8。外部传输率(ExternalTransferRate)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DataTransferRate)或接口传输率,它标称的是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数据传输率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存的大小有关。目前采用SATA2.0技术的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可达300MB/s。由于内部数据传输率才是系统真正的瓶颈,因此在购买时我们要分清这两个概念。一般来讲,硬盘的转速相同时,单碟容量大的内部传输率高;在单碟容量相同时,转速高的硬盘的内部传输率高。应该清楚的是只有内部传输率向外部传输率接近靠拢,有效地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率才能对磁盘子系统的性能有最直接、最明显的提升。目前各硬盘生产厂家努力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率,除了改进信号处理技术、提高转速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不断地提高单碟容量以提高线性密度。由于单碟容量越大的硬盘线性密度越高,磁头的寻道频率与移动距离可以相应减少,从而减少了平均寻道时间,内部传输速率也就提高了。13.MTBF(连续无故障时间)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小时。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小时以上。这项指标在一般的产品广告或常见的技术特性表中并不提供,需要时可专门上网到具体生产该款硬盘的公司网址中查询。2.1.4硬盘的选购技巧2.1.5硬盘的生产厂商及编号2.2.1移动硬盘1.移动硬盘的优点(2)速度快2.移动硬盘的性能指标(2)容量2.2.1移动硬盘图2-40USB接口2.2.2U盘1.U盘的特点2.U盘的类型3.U盘的使用图2-43爱国者1GB的U盘2.3.1软驱的分类2.3.2软驱的性能指标软盘靠写保护开关实现写保护。拨动小方块,打开方孔时则表示已经写保护;反之则表示未进行写保护,这时可以往软盘写入数据。写保护是个非常有用的功能,可防止误写操作,也避免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在使用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