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哪有?.docx
上传人:St****36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哪有?.docx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哪有?.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哪有?【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教学步骤及方法】一、布置预习(不占课时)1、看“预习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学习重点。2、查字典,给下边加线字注音: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绣像锡箔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4、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1、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⑴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查字典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⑵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习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2、导语引入新课:“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3、齐读第一段: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引导:⑴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⑵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⑶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⑷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4、默读第二段: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引导:⑴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⑵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⑶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⑷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揣摩:⑴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不要求背课文)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神秘)6、小声朗读7、8两段: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7、齐读第9段: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⑴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⑵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⑶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依恋)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要求:同学随意朗读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