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教学流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背诗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谁能来背几首你熟悉的古诗?2、引出诗人:在众多诗人中,因为他们写诗的造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号,如李白就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则被称为——诗圣,有那么一位诗人,他被后世的人称为“诗佛”,知道他是谁吗?——王维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4、揭题:学习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5、解题。谁来读读题目?(指导在元二后稍作停顿:“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那就得理解题目的意思,题目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二、读诗文,解诗意1、生自读古诗。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3、理解诗意。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5、配乐师范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三、入诗境,悟诗情1、体会渭城之美(1)雨。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2)柳。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3)美读一、二行诗。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2、体会路途之艰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阳关以西图片。【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朝雨”、“客舍”、“杨柳”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在这里再一次巧妙地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反复渲染,让学生对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无疑对诗意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3、对比激情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满目荒凉!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远行,而且是到像安西这样荒凉的地方去,你会怎样?4、激情朗读从渭城出阳关到安西,这一路,横跨了大半个中国,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而且路途遥远,王维啊,你能不能少敬一杯,好让元二早些启程呀?学生作答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误行程呀?学生作答都不会放下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为彼此不舍别离,但是不得不(板书:依依惜别)把这种感觉再带进去,齐读这两句诗。5、写话:如果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把想说的写下来。师巡视后交流6、再读悟情:这一杯杯的难道还仅仅是酒吗?分明是什么?(板书:友情)7、读全诗。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1、拓展送别诗,激励学生课外积累。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在王维眼里,离别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适眼里,朋友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出示《别董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乐观、激励)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友情。远不止这两首。还有如:课件出示《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让我们在这些送别诗中记住朋友之间的友情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2设计理念: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氲着这种文化气息的“场”中实现对古诗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