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人生-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靖烟****魔王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雕刻人生-精品文档.docx

雕刻人生-精品文档.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雕刻人生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小院中北房的玻璃窗斜射进屋子里,照到西头的满间炕上。炕中间姜黄色的炕桌上面,摆放着一些大小不等的金属雕刻工具。张永全盘腿坐在靠墙的桌子后面,用布满老茧的右手握着刻刀,左手灵活地移动着尚未完成的牛皮件儿,极认真地雕刻着。他将那些已经完成了的皮影人物的梢子和身子,很随意地搁在桌子的一角,或者放进桌子旁边的一只大簸箕里。在那间既当工作室,又兼卧室和客厅的墙上,挂满了他的得意之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八怪抬轿》。挂在墙上的,还有一把在皮影演出中不可或缺的四弦琴。这些既古老又特殊的东西,很自然地为这间小小的屋子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民间气息。粉白的墙壁,明亮的光线,色彩斑斓的皮影人物和特殊的乐器,都是在皮影演唱中必须具备的要素,它们就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很自然地碰撞在一起。似乎只等开场的一通锣鼓,随着一声响亮的叫板,那些久远了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就可以重现在我们的面前。当然,历史和神话故事以及表现它们的原始手段在时尚的文化潮流面前,已经显得不再真实。真实的是张永全依然在一刀一凿的执著中,继续复制着它们。使这门古老而奇异的民间艺术得以延续。虽然张永全才过不惑之年,但粗略算算,他雕刻皮影的时间,已近三十年了。张永全的家,就在距离土门关不足三里的红岭村。和其他更多的农民家庭一样,除了侍弄几亩薄田,家里还零零散散地饲养着牛儿、羊儿、鸡儿和狗儿。一踏进这个小小的院落,羊咩鸡鸣,让人立即感觉到这是一户勤劳朴实的人家。张永全祖上几代人,都是以雕刻皮影为业的。他的父亲张生华,是远近闻名的皮影制作艺人,他们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到了张永全这一代人,皮影的演出每况愈下。他们兄弟姐妹八个,家父除了遵循传男不传女的古训之外,就连自己的儿子们,也懒得传了。他心里明白,指望这点手艺挣钱吃饭,那注定是卯吃寅粮,摆脱不了以往的贫穷。也许是张永全的执著和聪明感动了父亲,也许是他不忍心让这门延续了几代人的民间技艺在自己的手里丢失。张生华最终还是将自己制作皮影的衣钵,悉数传授给了张永全,使他成为这个家庭里唯一的继承人。张永全只读过小学三、四年级的书。从12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艺。制作皮影是件复杂的活儿。从制皮,落稿,雕刻,敷彩,焙烤到定连,要经过九道严格的工序。好在张永全钟爱美术,使他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掌握了皮影制作的要领。尽管那时候家里生活困难,购买皮影制作的原材料是个问题。但他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和对皮影制作技艺的执著追求坚持了下来。在皮影戏的演出最不景气的日子里,张永全也曾彷徨和迷茫过。看着家里入不敷出的窘迫生活,守着父亲留给他的半副残缺不全的家当,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用其它手段脱贫致富,张永全的心里充满了一种无以言说的痛苦。站在无人问津的民间艺术最后的田野里,放弃还是坚守?他在无数个不眠之夜辗转反侧,寝食难安。为了维持生计,他最终只好忍痛割爱,远走他乡。在牧区草场的羊毛收购站上,他替人背过羊毛;在炙热的砖瓦窑里,他为窑主搬运过砖块和土坯。眨眼之间,时光飞逝,虽然他靠自己的体力使自己的生活有了一点转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始终牵挂着那些祖传下来的皮影雕刻技艺。庄稼人不图别的,就图个心情平和愉快。不要小看了那些古旧了的皮影儿和腔调儿,它们传承下来的时间,要比我们每个人的年龄长得多。它们最初活跃在城市里,后来才扎根于农村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里。虽然随着电视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皮影的演出状态和雕刻技艺已经衰微,皮影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就像张永全,至今还没有一个徒弟,但毕竟,皮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这块土地上长时间存在过,活跃过。而且像张永全一样的一些皮影艺人,还在坚守着这块最后的阵地,我们的心里,就稍感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