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角镇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申报材料.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淄角镇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申报材料.doc

淄角镇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申报材料.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5-第页共NUMPAGES5页创新管理谋发展,彰显特色上水平-----淄角镇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申报材料齐鲁古镇——淄角,距惠民县城十五公里,这是一片灵秀的土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赋予了淄角镇中学师生灵性与激情。几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秉承“崇德尚文,笃学立志”的校训和“求真善学,创新超越”的校风,以培养心智健全的人才和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市、县《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意见》。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方式,走创新兴校之路,树创新进取之风,取得了可喜成绩。一、瞄准一流,理念引领,创新教学管理1.以先进理念引领创新发展。我校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和本校实际,以培养心智健全的人才和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促进广大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每一个学生在健康、快乐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几年的课改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教学教学使课堂处于一种死气沉沉的气氛,是学生厌学、教学质量提高缓慢的症结所在。于是,学校以课堂改革为抓手,转变教学方式,走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发展之路。逐步清晰了以学定教的教改思想,让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双提高。2.以评价制度完善教学管理。一是探索建立教学工作过程管理的评价体系。学校发挥“研究指导”和“督查评估”的作用,对学校课程方案执行、教学过程运行、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强化调研督导。严格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加强对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解决忽视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过分注重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二是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应是全体受教育者的质量,教学成绩要以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为主。教学评价要关注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地指导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3.以目标管理保障教学质量。学校实施目标管理,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备课组长的责任。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对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进行考核,为有效地进行管理、指导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实施教学质量阶段性推进机制,学科、班级以单元检测为阶段,学校以期中期末考试为阶段,以质量分析为主线,以查摆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剖析原因,制定措施,补偿矫正。把控制学生辍学列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二、改革课堂,摸索模式,创新课堂教学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按新课标要求搞好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在教师中大兴教研教改之风。按照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有模式又不唯模式的原则,确立以“小组合作学习”、“学案导学”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主。每个学科要在遵循学科基本教学方式的同时,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构建或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2.突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一是关心每个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应该围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思维能力而展开。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并逐步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二是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三是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抓好阅读、书写、作业、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的同时,重视学生倾听、交流、展示、质疑等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认知和感悟。四是善于发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不科学、思维含量低”“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信息反馈少、矫正补偿弱”“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性差”“重视预设忽视生成”等问题做到了重点突破。三、开发校本,深挖资源,创新课程建设1.提高课程开设质量。学校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精神要求,全面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我们采取跨年级、跨班兼课的方式,确保了开课率和教学效果。2.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加大学校课程开发力度,依据社区和学校资源,做好学校课程的规划,规范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程序。学校开发的《弟子规》、《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汇报会材料》等系列校本课程已经付印成册。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机构,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发挥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