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内容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一年级上册编排了四个单元,共13个主题活动。学生分析:对于刚上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面对新环境,一方面他们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就要老师有耐心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局限,使他们能尽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来。并以自豪、愉悦的心情面对新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们对学校的一切都怀有很强的好奇心,但由于他们年龄小,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较差。因此,老师要做到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初步培养起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使学生能够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并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2、让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使学生有应付挑战的勇气,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3、教育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使学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关心他人,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能遵守学校纪律。4、培养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学会动脑、动手、动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三、教学重、难点第一单元我上学了重点:1、学习人际交往的初步方法。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说说自己,对新同学、老师有初步的认识。3、使学生尽快熟悉同学和老师。4、体验集体生活的愉快。5、在探秘的活动中进一步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学校的有关人员、相关设施以及学校开展的活动,建立对学校生活的积极态度,增强作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6、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调查和交流任务,培养合作精神。7、初步认识学校规律、纪律的作用。8、使学生体验做一名小学生的自豪与快乐。9、学会怎样安全上学和回家。难点:1、初步锻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2、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说说自己(如:展示能体现个性的相关物品,唱歌、跳舞等。)3、培养学生创造美、感受美的能力。4、培养与人交往、主动交友的意愿与情感5、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调查和交流任务,培养合作精神。6、培养学生主动、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与能力。7、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纪律观念。8、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享受愉快的学校生活。9、有初步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第二单元良好的习惯重点:1、认识身体的主要部位。2、知道手的作用。3、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才会健康。4、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5、知道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的重要意义。6、知道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做到饮食要按时、定量。难点:1、身体某部位的学名如颈、臀、踝。2、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意识,初步形成习惯。3、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4、养成良好的坐、立、走姿势的好习惯。5、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6、做到饮食要按时、定量。第三单元学校的一天重点: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旗。2、养成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行队礼”的行为习惯。3、了解每门学科的基本特点。4、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5、体会和同学一起做游戏,才会玩得高兴、愉快。6、喜欢和同学交往。7、通过做值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难点:1、培养学生尊敬、热爱国旗的情感。2、进一步培养学生尊敬、热爱国旗的情感。3、认识学好各门学科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4、用比较、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5、初步认识规则的作用。6、通过各种课外活动,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7、能与别人合作,分享劳动成果。第四单元银色的冬天重点:1、让学生初步掌握冬天的自然常识。2、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3、让学生知道“不怕寒冷”、“勇敢坚强”是一种良好的品格。难点:1、用观察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2、用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3、让学生知道“不怕寒冷”、“勇敢坚强”是一种良好的品格。4、通过了解、收集有关材料的活动过程,体验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获得信息。能尝试进行小观察、小实验等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活动成果。四、教学措施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