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劳资关系形成的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配置实行“统一招工、统一分配”,职工没有自由选择企业的权力。同时,工人进入企业后,一生都得到国家全方位的保障,劳动关系一般不会轻易变更,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劳动关系变更频繁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劳动者没有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的机会和权力,国家也没有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来看待,因而国家和劳动者之间不存在劳动雇佣关系。把计划用工制度当作“国家雇佣制”,言下之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和劳动者的关系也不过是老板与雇员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劳动雇佣制度没什么两样。这种观点实际上歪曲了计划用工制度的初衷。计划用工制度是人类社会劳动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第一次高扬起劳动主权的大旗,否定把人当作物、当作工具来买卖和使用。计划用工制度的弊端在于它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当劳动还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阻碍了竞争,变成了“养懒汉”制度;当生产力还没有发达到国家可以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工作时,以行政命令作为劳动力配置方式剥夺了劳动者自由选择的权力、限制了劳动者全面发展的空间。计划用工制度的确需要改革,但是它虽败犹荣,其弊病再大也不能抹杀其良好的初衷。一、企业生产过程美国学者一般将劳资关系称为“产业关系”,如桑德沃认为:“产业关系即产业经济中的雇佣关系。”[4]在美国,政府和家政都被视为第三产业———服务业。这个定义认同劳资关系是劳动雇佣关系,但是它把所有的劳动雇佣关系都看成是劳资关系,否定了企业雇佣劳动和家政雇佣劳动、政府雇佣劳动这三种劳动雇佣关系之间的本质区别。恩格斯指出:“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劳动雇佣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5]劳动雇佣关系不一定是劳资关系。资本的目的在于赚取剩余价值,因此劳资关系并不是一般的劳动雇佣关系,而是在价值增值的生产过程之中的劳动雇佣关系。企业是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盈利性组织,创造剩余价值是企业的目的,因此只有在企业中,雇佣劳动关系才有可能成为劳资关系。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所有否定或回避剩余价值的理论,都会否定或混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的根本区别,试图掩盖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什么是生产劳动?马克思指出:“那就是会创造一个剩余价值,会在它作为工资得到的等价物上,创造一个新的价值的劳动。”[6]一个劳动,不论在物质部门还是在非物质部门,只要它被允许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那么它就是生产劳动。马克思充分肯定非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动都是劳动,都会为社会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非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下面就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原理来分别分析企业雇佣劳动和家政雇佣劳动、企业雇佣劳动和政府雇佣劳动之间本质区别:同一个厨师,他既可以在餐饮企业做烹饪,也可以为个人及其家庭做烹饪。相同的烹饪劳动,在餐饮企业就是生产劳动,因为它要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而在个人及其家庭则是非生产劳动,因为它只为雇主提供使用价值———菜肴。这名厨师在餐饮企业和个人家庭中的劳动所反映的交换关系不同,“在一个场合,劳动是同资本交换;在另一个场合,劳动是同收入交换。在一个场合,劳动会转化为资本,并为资本家创造一个利润;在另一个场合,劳动却是一种支出,是收入借以消费的物品之一。”[6]也就是说,这两种不同地点中所获得工资的性质是不同的,前者对于企业而言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后者则是个人及其家庭消费资料的一部分。因此,与企业结成的劳动雇佣关系是劳资关系,个人及其家庭结成的劳动雇佣关系不是劳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劳动力都是商品,公务员也不例外。公务员与企业雇员一样也是工资劳动者,但是两者的劳动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公务员的劳动收入来自税收,即全社会生产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劳动。尽管公务员的头上拥有着许多炫丽的光环,其收入来源依靠国家强权,因而社会地位和劳动待遇要比多数雇佣劳动者好许多,但在劳动的性质上与家政人员是一样的,即都是非生产劳动,因而政府与公务员之间尽管也构成劳动雇佣关系,但不是劳资关系。综上所述,劳资关系是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即剥削性的雇佣劳动关系,它给社会带来了倾斜性的初次分配关系:资本所有者占有全部剩余价值,劳动者仅得到维持生计的工资,因此企业越发展,劳资贫富差距越大。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依靠生产劳动的收入而生存,因此只要存在劳资关系,社会贫富差距就不可避免,政府调节越少,市场自由度越高,社会贫富差距就越大。英国是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自由放任的政策导致这段时期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1801年,1.1%最富有的人占有国民总收入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