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自救互救现场急救作用(5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自救互救现场急救作用篇一自救互救自救就是当井下发生灾变时,在灾区或受灾区影响的区域的每个工作人员进行避灾和保护自己的行为。互救就是在有效的进行自救的前提下,没有受伤的人员妥善地救护灾区负伤人员的行为。一、自救时应遵守“灭、护、撤、躲、报”五原则1、灭: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将事故消灭在初始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2、护:因事故造成自己所在地点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时,可佩用自救器,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3、撤:当灾区现场不具备抢救事故的条件或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时,要以最快速度,选择最近的路线撤离灾区。4、躲:如在短时间内无法安全撤离灾区时,应迅速进入预先构筑的避难硐室或其它安全地点暂时躲避,等待援救,也可利用现场的设施和材料构筑临时避难硐室。5、报:尽快向矿调度中心汇报。二、矿工互救时,必须遵守“三先三后”的原则1、对窒息(呼吸道完全堵塞)或心跳呼吸骤停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2、对出血伤员,先止血,后搬运。3、对骨折的伤员,先固定,后搬运。三、井下发生灾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迅速撤离灾区:当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灾区不具备事故抢险的条件,或者在抢救事故时可能危及营救人员自身安全时,应迅速撤离现场,躲避到安全地点或撤到井上。2、及时报告灾情:在灾害事故发生初期,现场作业人员应尽量了解和判断事故性质、地点和灾害程度,在积极、安全地消除或控制事故的同时,要及时向矿调度室报告灾情,并迅速向事故可能波及区域人员发出警报。3、积极消除灾害:利用现场条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及时投入现场抢救,将事故消灭在初始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抢救人员时要做到“三先三后”(即“先抢救生还者,后抢救已死亡者;先抢救伤势较重者,后抢救伤势较轻者;对于窒息或心跳、呼吸停止不久、出血和骨折的伤工,先复舒、止血和固定,然后搬运”)。4、妥善安全避灾:当灾害事故发生后,避灾路线因冒顶、积水、火灾或有害气体等原因造成阻塞,现场作业人员无法撤退时,或自救器有效工作时间内不能达到安全地点时,应迅速进入避难硐室和灾区较安全地点,或者就进快速构造临时避难硐室,进行自救互救,妥善安全避灾,努力维持和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等待营救。四、瓦斯、煤尘爆炸时的自救、互救瓦斯、煤尘爆炸时产生巨大声响以及高温、有毒的气体和炽热的火焰冲击波,并在一刹那间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的矿井毁坏。其避灾自救时的要点如下:1、当灾害发生时,一定要镇静清醒,不要惊慌失措,乱喊乱跑。当听到或感觉到爆炸声响和空气冲击波时,应立即背朝声响和气浪传来的方向,脸朝下,双手置于身体下面,闭上眼睛,迅速卧倒;头部要尽量低,有水沟的地方最好躲在水沟边上或坚固的障碍物后面。2、立即屏住呼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的高温气体,避免中毒和灼伤气管、内脏。3、用衣服将自己身上的裸露部分尽量盖严,以防火焰和高温气体灼伤皮肉。4、迅速取下自救器,按照使用方法戴好,以防止吸入有毒气体。5、高温气浪及冲击波过后,应立即辨别方向,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新鲜风流区,并按照避灾路线尽快逃离灾区。6、已无法逃离灾区时,应立即选择避难硐室,充分利用现场的一切设备和器材来保护人员及自身安全。进入避难硐后,要注意安全,最好找到离水源近的地方,设法堵好硐口,防止有害气体进入。要注意矿灯和食品的节约,计划使用。室外要做好标记,有规律地敲打金属器具,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护人员的援救。五、井下发生火灾时的自救、互救1、在井下不论任何人发现烟气或明火等火灾灾情,应立即向现场领导人汇报,并迅速通知附近工作人员。2、现场人员要立即组织起来,在尽可能判明事故性质、地点及灾害程度、蔓延方向等情况的同时,迅速向矿调度中心报告,请求救护队的援救,并立即投入抢救。3、抢救时,应及时切断灾区的电源,并迅速通知或协助撤出受火灾影响区域内的人员。4、如果火势不大,就应根据现场条件,立即组织力量将火直接扑灭。如果火灾范围大或火势猛,则应在撤出灾区人员且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稳定风流、控制火势发展,防止人员中毒和预防瓦斯、煤尘爆炸的措施,并随时保持和地面指挥部的联系,根据指挥部的命令行事。5、如果现场人员无力抢救,同时人身安全有受到威胁的可能,或是其他地区也发生火灾,当接到撤退命令时就要立即安全撤退。6、凡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