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会计实务:“一照一码”推行后-税该咋收-发票该咋管?.pdf
上传人:mm****酱吖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财务管理:会计实务:“一照一码”推行后-税该咋收-发票该咋管?.pdf

财务管理:会计实务:“一照一码”推行后-税该咋收-发票该咋管?.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照一码”推行后,税该咋收,发票该咋管?“一照一码”要来了,税务部门准备好了吗?8月12日出版的中国税务报,邀请高校专家、税务系统研究人员以及基层一线税务人员,探讨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大家认为,以下这些问题会是“一照一码”推行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 一问:征管难度变小了吗? 目前试点地区反映出一些困难和压力,税务登记率提高了并不意味着征管难度变小了。 各个部门对“三证合一”仍未形成全面共识,信息共享应用还未完全实现,税务登记后续工作难度加大。“三证合一”后,新办市场主体对纳税申报等认知和遵从程度较低,主动办理纳税申报等涉税事项较少,给税源管理增加难度,带来税收征管风险。“三证合一”与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形成冲突。“三证合一”后,纳税人注销时证件如何收缴、注销等一系列涉及税务登记证件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亟待明确。 建议 一是加强制度设计,协调部门合作。一方面急需中央合理、清晰地界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监管范围,同时要求各部门从国家、政府治理的全局来对待“三证合一”制度;另一方面,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完善税收相关法律法规。 二是建立跨部门信息传递与数据共享的保障机制。按照统一规范和标准,改造升级各相关业务部门信息管理系统,规范数据格式和数据接口,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二问:税该咋收? 如何将新办“一照一码”户及时纳入税收管理?如何应对因基础信息错误可能导致的税款入库级次错误等执法风险? 建议 施“一照一码”制度后,税务机关应尽快实现与工商部门的数据平台端口无缝对接,共享“一照一码”注册登记信息。定期对接收的新登记注册户开展纳税身份甄别,确认负有纳税义务的,及时纳入税收管理,其他的予以剔除。纳税人经营范围、所属行业等信息是税种核定、确定税款入库级次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照一码”后,相关部门对注册登记信息的审查把关趋向宽松,错误数据数量可能会明显增多。对关键信息、敏感信息和疑点信息,应及时调查核实,规避风险。 新办纳税人如当期未发生纳税义务是否必须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是否必须对其进行跟踪监控、催报催缴? 建议 按现行规定,即使纳税人当期未发生纳税义务,也必须按时到税务机关办理零申报,如果未办理或逾期办理,均面临被税务机关处罚的风险。税务机关如果未履行催报催缴的职责,也面临绩效考核失分或被上级问责等风险。 建议修订现行制度,对未发生纳税义务的,不再对是否办理零申报作硬性的规定。对该类纳税人,除征期内例行纳税提醒外,不再开展催报催缴,改为按一定比例对纳税人的申报真实性抽查。如发现纳税人有应申报而未申报的,按偷税严厉惩处。 三问:发票该咋管? “一照一码”制度实施后,纳税人主动与税务机关直接接触的最大机会就是申领发票。今后,发票管理将取代税务注册登记,成为整个税收管理的基础。 大幅简化市场准入手续,带来了创业场所等核心登记信息是否可靠的问题。如果无法确认纳税人生产经营地址等信息的真实性,不只是发票管理风险增大,催报催缴等日常税源管理活动也将无法进行。 建议 采取过渡性管理措施。 第一,新注册登记纳税人首次申领发票应限量限额。对于首次申领发票量额较大或用量出现异常增长等情况的,应把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规模等信息的实地调查核实作为前置条件。 第二,尽快取消纸质发票,全面实行电子发票。电子发票能够改变过去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发票使用以及生产经营情况的监控管理滞后和被动的窘境,便于税务机关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和掌握纳税人的发票开具信息。同时,纳税人能够方便快捷地实时在线领购、在线开具。 四问:户籍该咋管? “一照一码”制度实施后,目前的税务登记证将退出历史舞台,相伴而生的是户籍管理不得不面对的两大风险。 漏征漏管风险。“一照一码”制度实施后,目前解决漏征漏管现象的三道管理屏障将失效。一是注册登记屏障消失。二是将税务登记信息与工商、质检等部门的注册登记信息比对分析,是目前清理漏征漏管户普遍采用且行之有效的手段,今后将因失去比对参照物而失效。三是同步推进的“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简化创业场所登记手续的改革落实后,负责注册登记的部门对填报的创业场所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不再调查核实,登记信息的真实性将大打折扣,目前常用的现场排查等户籍管理方法今后恐怕很难奏效。 管理执法风险。随着“一照一码”制度的快速推进,如果税收征管法等相关法律条文及税收管理员制度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修订未能及时跟进,无疑将形成大量的法律“陷阱”和制度“陷阱”,管理执法风险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