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窗外风景常新娄底三中以校园文学社为实验基础,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与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课题研究已经二十余年了。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如今已是硕果累累,饮誉全国。1995年以来,窗外文学社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百家”;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示范单位”;该课题研究荣获湖南省第五届基础教育教研教改成果二等奖,娄底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回味二十年的酸辛与甜蜜,我们由衷地感慨:创新,是文学社发展的灵魂。我校的窗外文学社发轫于1985年创办的“小荷”文学社,1985年下期,时任高4班班主任的罗光国老师发起组建了“小荷”文学社,这是当时娄底地区成立最早的中学文学社团,1998年为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改名为“窗外文学社”。在当时素质教育尚未明确提出,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这无疑是一大胆的创举,罗光国老师无愧于勇吃螃蟹的第一人。正是三中人这种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确立了我校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了《素质教育实施纲要》,素质教育的春天来到了。我校抓住这个机遇,决心以窗外文学社为基地,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与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课题研究,成立了以刘炳麟、王协民、刘初开、罗光国等骨干教师为主的课题小组。他们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目标,开拓创新,解放思想,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成就感,增强学生自信,促进学生主体健康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省教科院的专家在结题鉴定意见中这样评价,“该课题研究成果充实和丰富了大语文教学思想,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其研究成果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正是这一时期的理论创新和突破,为窗外文学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校坚持巩固与发展并重、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瞄准更高水准和更高品位的发展目标,不断创新求变,继续保持了校园文学的进一步繁荣,继续凸现了校园文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特色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思想上创新,尊重校园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认识到校园文学活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端正了部分师生以为文学活动是“点缀”,是“不务正业”的错误认识。我们管理上创新,变指导教师指令制为竞聘制,加强了指导教师的责任感,丰富了指导教师的多样性。促进了指导教师指导水平的提高。将文学社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之中,成为考察班级管理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激活了师生参与文学活动的热情。我们活动方式创新,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加大了课外、校外活动的份量,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文学活动,让社员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认识生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感受生活,从中吸取丰富的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的激情。创新,使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果实。通过创办文学社,开展文学活动,进行课题研究,我们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造就出一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和省级特级教师。通过文学社的精心教育和培养,有十八名社员光荣入党,有一百多名社员被评为省市级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干部,学校历届高考上线学生,80%以上为文学社员。二十年来,有1200余篇作品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有900多人次获市级以上征文竞赛奖励。社员中有十一人加入市以上作协,八十多人成为中国少年作家班学员,社员出版作品集15部,四名社员成为全国文学社团希望之星。更重要的是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浓厚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我校以校园文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常变的是两旁迷人的风景,不变的是我们创新的思维和胆略。创新,是我们文学社生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