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易爆及危化场所的防雷检测安全问题分析.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7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易燃易爆及危化场所的防雷检测安全问题分析.pdf

易燃易爆及危化场所的防雷检测安全问题分析.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易燃易爆及危化场所的防雷检测安全问题分析摘要:雷电做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具有突发性、随机性的特点,同时具备较大的能量波,易燃易爆及危化场所一旦发生雷击事故,会造成火灾、泄露等一系列安全问题。因此,要加强防雷管理,提高作业人员的防雷意识,合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引入数据化的管理机制,构建全面的防雷管理体系。关键词:易燃易爆危化场所、防雷检测、安全问题分析引言:雷电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雷电的随机性破坏性更强。对易燃易爆危化场所来说,有效的防雷措施至关重要。加强对雷电的防护处理,能够保证周围的环境安全,提高整体的社会产值,因此管理人员应该完善日常的管理机制,落实相应的规范要求,针对不同场所采取对应的防雷安全检测技术,反映真实的情况,提高危险品场所的安全性,最大程度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易燃易爆及危化场所的防雷的概述雷电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气象之一,一般的雷电伴有暴雨或冰雹。通常情况下雷电形成很快,雷区长度不超过200~300km,由于正负电子的相互吸引,放电过程中会导致电力系统中存在过高的电压,从而出现绝缘故障和电力故障。雷电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旦遇到易燃易爆物品,会引发强大的雷电流,伴随大规模的电磁效应,机械效应和热效应,从而产生严重的机械破坏。一般而言,在雷雨下方含有大量的负电荷负电荷,从地面上感应正电荷,产生较大的电势差,通过持续对外释放能量,直到整体的电荷完全中和为止。二、易燃易爆及危化场所的防雷检测安全问题(一)雷电本身的破坏力大雷电除了本身具备强大的冲击波后,后续延伸的危害较大,一旦和易燃易爆物品接触时,会引发易燃易爆物品的爆炸,造成较大人员和财务方面的伤亡,后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补救。相比于暴风、暴雨等天气,雷电的突发性较强,雷电的发生时间极短,气象部门缺乏全面的预警信号,难以进行有效的管控。此外,各类电子仪器,电子设备,网络信息即为发达,由于雷电本身的特性,对整体的网络建设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严重影响了后续的进展。(二)缺乏全面的管控体系易燃易爆危化场所的防雷设置的升级更换需要现金流和大型设备的支撑,在实际建造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质量管控,部分隐蔽工程未经检验就直接掩埋,给后续的应用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三)思想认知不明确雷电防控是一项整体的全面的工作,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行业内部对于雷电发生的概率认知交叉,整体意识参差不齐,难以实现全方面的管理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防雷措施,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落差,缺乏统一全面的管理体系。三、易燃易爆及危化场所的防雷检测安全管理(一)落实细节管理内容加油站作为典型的易燃易爆场所,加油站主要包括储油区,卸油区和办公区等场所,相对而言储油区、卸油区的危险系数较大。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防雷的规定进行工作,检测人员要定期检查防雷装置能否正常使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据分析,历年的火灾事故主要包括加油站内吸烟、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机动车辆排气口存在火星等问题,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做好日常的监督管理,由于对动火、动气等特殊作业进行严格审批以及现场管理。管理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应该主动向被检查单位出具合法的行政执法证件,规范整体检查流程,再检查结束之后及时向被检查单位反映情况,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行为,应该严格根据相应法律法规出具整改,同时上报主管机构进行检查,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真正做到信息公平透明,及时督促被检查单位进行后续的整改,对于拒不接受整改的部门要及时给予行政处罚。例如,在易燃易爆物品储藏过程中,由于金属器具相互摩擦或者是相互撞击,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内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因此要确保防爆静电释放柱和卸油夹油箱区域应分别接地,接地电阻值小于100,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定,定期检查静电接地装置,设置独立的接地装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前期的防雷工作,构建相对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根据实际的工程进度情况,动态调整指标,实现对易燃易爆危化场所的有效管控。(二)构建全面的监管体系由于易燃易爆危化场所的特殊性,对其监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安全监管人员要持续的规范自身行为,将各个环节落到实处,作为监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防雷电安全监管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认真研读GB50156—200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属地监管的模式。根据工作要求定期邀请上级主管单位共同参与整体的防雷安全检测,。在整体管理过程中要切实抓好“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