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精编.docx
上传人:慧娇****文章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4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题西林壁》教案精编.docx

《题西林壁》教案_1.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教案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欢迎大家分享。《题西林壁》教案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读题释题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二、初读,读通读顺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5、师生合作读。三、再读,感受“不同”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出示课件,教师引读。四、品读,感悟“不识”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五、升华,积累运用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3、练习背诵。板书设计:题西林壁苏轼(宋)横侧远近各不同客观全面高低不识只缘认识事物(果)(因)《题西林壁》教案2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一、读诗导入: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二、了解题目和作者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2.汇报交流: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