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2、板书诗题,读诗题。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6、齐读古诗。三、深入学习诗歌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4、以上角度都有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4、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选项:1、一次仔细的观察2、多次仔细的观察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怎样看?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题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生自由说。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四、背诵古诗1、同桌互背2、指名个人背3、会背的起来背。五、拓展小练笔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效果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客观、全面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地看问题《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一、谈话与导入1、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2、师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二、初学与感知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4、教音:岭ling峰feng不识bushi只缘zhiyuan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6、认识“缘”字。①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②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____部首,再查___画。第四笔是___,名称是________,第五笔是___,名称是______。③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④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三、理解与感悟(一)学习第一部分1、齐读一、二句诗。2、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