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在民间.docx
上传人:Jo****6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长征精神在民间.docx

长征精神在民间.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长征精神在民间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省青年文学作家纪红建的长篇报告文学《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北红色传奇》,在《中国作家》首发,同时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单行出版。这是一部深刻记录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桑植普通百姓参加红军投身革命,为民族独立解放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小历史、微历史,呼唤、铭记用热血与激情书写的历史的作品,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神秘湘西红军长征的重要窗口。纪红建以抵达现场、深入采访的方式,对发生在湘西北的红色故事进行多维度挖掘、全方位阐述,给人以警醒和启示。长征精神在民间具有顽强而巨大的生命力。长征的胜利是我们党坚定不移追求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的历史成果。正是靠着坚定信念的支撑,我们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才得以完成。没有这种信念,长征走不下来;没有这种信念,我们也无法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取得胜利;没有这种信念,我们更无法建设新的中国。虽然这部作品是关于红军的宏大题材,但纪红建没有采取传统的“高”的叙述方式,而是巧妙地从细微处着手,以平民的视角,对那些完全散落并淹没在民间乡野之中的珍贵历史进行了抢救与打捞,记述与思索。作品用很多真实的情节故事,生动地表达了桑植军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忠诚担当、坚守理想信念、坚定革命信仰,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和镇压依然进行着不屈不挠斗争的情形。红军时期,熊正荣有兄弟姐妹九个,六男三女。熊正荣的父亲原本以为自己儿女多,以后会儿孙满堂。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因为革命的影响,这个家庭开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受熊正荣大哥的影响,他们九个兄弟姐妹,有八个参加了红军,只有老六没有参加。不是老六觉悟不高,而是因为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熊正荣的父母死活不同意。熊正荣的父亲说,九个娃儿,八个当了红军,不少了,总得留一个在家,给我们养老送终吧!但老六跟着了迷似的,非得要去。熊正荣的父亲最后生气地说,幺儿,你要去,我就逮(打)断你的腿,让你一世也出不了门。熊正荣的母亲更绝,天天守着我老六,老六出去砍柴种地,她都要陪着,从来不让他单独行动,几乎寸步不离。最终,熊家当红军的八个兄弟姐妹,只有熊正荣活着回来。当时的另一个红军熊正凯,对于当时的现实社会非常痛恨,他说:“那狗日的地主土豪,还要涨租,都是些逮(吸)血鬼,专逮我们这些穷人的血,逮我们这些老实人的血,都狗日的啥子世道。”于是熊正凯毅然参加红军,并捎信回家说:革命不逮(打)赢,死也不回家。后来,熊正凯牺牲在了战场。女儿队队员罗二妹面对敌人的铡刀,没有惧色,没有反抗,非常淡定。不论敌人如何用刑,她始终没有说出女儿队队员的名单和住处。最后,罗二妹被铡刀砍死。再说贺满姑,尽管她皮肉腐烂了,指头断了,骨头碎了,还是没有供出任何有关党和红军的机密。敌人想尽了办法审讯和动用了所有酷刑,居然没得到半句口供,气急败坏的敌人最终只有把贺满姑凌迟处死。这些故事,生动而又深刻地再现了红军时期桑植大地悲惨而又感人的场景,揭秘了这片土地遍地赤诚的真相,也客观审视和解读了被神秘化的湘西。同时,也体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个体人物的情缘、情感与命运,以及悲欢离合的时代命运与情感,呈现出红军、红军家属、红军后代以及老区人民的信念与坚守和坚韧不拔、不畏困难、不惧艰险的精神,以及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的薪火相传。这样的历史故事,看似细微,但在通过纪红建生动的文笔,文学而又人性的再现后,不仅彰显着长征精神在民间的顽强而巨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发出震憾人心的力量与发人深省的作用。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地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具体体现。这点,在纪红建的《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北红色传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一曲曲风味浓郁的民歌,为读者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桑植是中国民歌之乡,这里聚居着28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两千多年来,已经汇集了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2300多首,无疑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印制的第一本《中国民歌》,其第一首就是桑植革命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民歌不是为歌而歌,最早同样产生于劳动,那是在岩缝里生存,那是在绝壁上攀登,那是在艰苦拉纤中,背负不了、忍受不住抗争自然的哀号和呐喊,那是天底下最催人泪下的苦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始创于200多年前的清朝,表达的是一位商人与妻子的坚贞爱情。200多年后,红军师长贺锦斋将这首民歌改写,在民间传唱起来,表达了一位红军战士与他相爱的妻子的动人故事。当作为红军的丈夫战死沙场后,妻子戴桂香每天都唱着这首民歌,一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从这感人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文化的传承、爱情的传承、更是信仰的传承。在革命战争年代,桑植儿女用忠诚、血泪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有独特的灵性与高尚的灵魂的民歌。桑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