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八下.docx
上传人:猫巷****觅蓉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马说》八下.docx

《马说》八下.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马说》八下《马说》八下(通用16篇)《马说》八下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课前准备: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解题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多媒体资料显示)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多媒体显示)(1)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才美不外见。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之祗辱于奴隶之手马之千里者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多媒体显示)倒装句:(1)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2)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整体感悟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多媒体显示)(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2)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4)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2、教师点评、归纳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2)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六、延伸拓展: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2、课外阅读《龙说》,进一步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3、背诵课文。九、附:板书设计马说韩愈伯善识千不识食乐有里无马马者(识才者)(人才)(庸人)《马说》八下篇2人教八下第五单元马说[课件1:题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实验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马说》](等待上课时用)(课件1作为第一张幻灯片,上面安置有各个环节操作按纽:图片欣赏、教学目标、作者简介、文体介绍、课文识读、课文分析、课堂练习、词语小结、扩展阅读、思考作业等。)[学习目标]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教学安排]课堂一课时。(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欣赏[课件2][课件3][课件4]展示学习目标[课件5]二、点击[课件5]回到[课件1],依次点击下方小矩形按钮,进行教学活动。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其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课件6]《马说》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尽管如此,他仍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后仍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课件7]文体介绍:“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一般是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托物寓意;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说马、谈马、论马。[课件8]请选择与“马说”的“说”完全相同的选项。a.《说说我自己》b.《爱莲说》c.《捕蛇者说》d.《说勤》[课件9]课文识读:阅读课文[课件10],整体感知。再读课文,